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课前思考"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与乘法"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通过"数糖果"情境,在学生已有的"跳着数"的知识基础上,体验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为后续学习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数糖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采用了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一、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支持"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如何将生活经验与学科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趣味性、参与性与理论性、深刻性统一于课堂,是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最近几年的教学,我们尝试了模拟活动这一新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模拟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模拟活动课与传统课型比较,是别具一格的,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上对课堂的理解,但同时也体会到一堂成功的模拟课虽然打破常规,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分为讨论类、计算类、考察类、制作类和迁移类等五个类别,按照这几个类别灵活开展"活动",对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活动"课与知识课的矛盾、如何具体实施活动,值得进一步的反思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国红 《海南教育》2014,(20):59-59
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扩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与行动"的主动型活动研讨活动,深切体会到"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本着"关注基本活动经验,提升课堂品质"的宗旨,我对苏教版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并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学课程课标的进一步修订,数学教学目标也由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逐渐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1 问题提出 "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这样上"、"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讲"、"我以前上这节课时就这样讲的"等等,这是物理教师在平常备课活动中经常脱口而出的用语,这些说法是基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主观经验判断而得到的.那基于经验的判断有什么不好呢?容易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情、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等的把握被经验所蒙蔽,不能很好的定位教学,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实际的准确判断和定位,而不仅仅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经验设计"走向"实证设计".  相似文献   

9.
"微课"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经验与课程内容、目标确定等因素开发出的微型教与学视频。当高中学生开展完全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活动时,"微课"学习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情境性的生活,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活。教师只有把握"微课"学习生活的基本特征,才能实现"微课"自主学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精神产品的结晶。学材是人与知识对话的纽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材。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教材的重组与创生及开放的问题设计等来建设具有"创生视野"的新学材,使学生成长为自主的"对话者"。下面,让我们以一种探究与审慎的心态走进"万以内数的读法"这一课。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探究研究性教学的途径,以期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为此,教师要努力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裴凤江 《考试周刊》2012,(40):47-48
"课前三分钟"活动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辅助和推动语文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课前三分钟",论述了"课前三分钟"的特点和作用,并指出了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好高一生物的"起始课",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初高中生物学习的衔接,更快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次尝试,并积累科组教师的智慧与经验,我设计了一堂高一生物"起始课"。  相似文献   

14.
“迁移”原则在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陈世杰所谓"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即已经学得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已有经验对新课题的影响。在历史复习课中,教师...  相似文献   

15.
许世平 《广西教育》2014,(20):53-53
两年前,我应邀到南宁市金陵镇中心校"送课下乡"。课前,在向该校教师了解学情时,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期待:想学到一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借此实现学生兴趣与知识点学习的自然交融。我接到的任务是上一节复习课,经过反复考虑,我拿出了一套用多媒体互动技术整合复习课教学的方案:在课件里制作一个计分板,以比赛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进行组间PK。有了计分板,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第一课时"精打细算"时,为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课前我们做了两次前测。  相似文献   

17.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抽象过程、反思过程、推广过程等,从而积累活动操作、知识建模、数学思考、综合应用等实践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程稚蔚 《考试周刊》2011,(10):131-132
"同题说课"教研活动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活动形式,是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同题说课"教研活动要将"说课"与"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以评促说,以说带教。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类教学竞赛、教研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同课异构已成为越来越热的教研现象。面对这一"热"现象进行"冷"思考,发现有些同课异构存有误区,目的不明朗,我们有必要反思、明确,使同课异构有"的"而"构"。 一、走出"同课异构"的误区 误区一:只"构"不"研"。有些同课异构活动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其着眼点只是梳理几节课中的异同,之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最适合的,对这些课"同"或"异"所折射出的理念不再问津,这样只"构"不"研"的活动浮于表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0.
张莉 《辽宁教育》2010,(6):49-49
"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与学的基本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可是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但对活动的实效性却认识不足,以致使活动失去了它们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