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雁 《职大学报》2013,(5):66-67,103
本文对高句丽民族文化体现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字使用、墓葬习俗等几方面研究分析,认为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也将高句丽本民族特有的一些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融入到中原文化当中,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开发区域经历了由中心地区到边远地区的走势,生物资源亦是如此。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叙述分析了巴蜀生物资源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相关情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叙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无论是思维方式、统治思想、政治制度还是民风习俗、节日节令,都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先秦体育与引入外来体育基础上有所扬弃,形成了后世体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展现了它对于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是秦汉壁画历史的结晶,是墓主生活经历的再现,更是汉代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它们既能折射出秦汉时期车马壁画的考古学意义及特有的美学价值,又能反映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是研究汉代文化的依托和线索。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汉代车马图像的考古发掘、研究,对研究汉代艺术、秦汉历史者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内地与缘边各民族间存在的发展差距,使彼此在文化上、心理上产生激烈的冲突和差异.随着国家统一和边疆的开发,人口迁移和民族迁徙,各民族问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既推动了汉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文女祖的嫘祖,其传说事迹大多与纺织业有关,嫘祖的传说故里目前统计的有十多种说法之多,但是嫘祖传说与本地纺织业发展结合起来并促进本地纺织业发展的却主要是巴蜀地区。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论述分析了巴蜀魏晋南北朝以前这段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概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论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目前发现的贵州西部青铜文化遗存以中小型墓葬和居住遗址为主,时代可早至商周时期,但集中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主要分布在毕节、六盘水、兴义三个大的区域内,且各区域之间文化差异明显,缺乏统一的文化特征.已往的研究主要讨论了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内涵特征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提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从高句丽民族的墓葬形式、墓葬铭文、墓室壁画及高句丽民族重厚葬的习俗特点来阐述高句丽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与中原文化互融的墓葬习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从古史传说时代的尧舜禹到清末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大变革有五个时期。一是尧舜到夏初时期制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大变革。二是商周之际思想文化的大变革。三是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制度、物质、习俗文化的全面大变革。四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即佛教传入我国。五是清末民国时期思想、制度、物质、习俗文化的全面大变革。这些文化大变革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汉大移民和湖广填四川是西南巴蜀地区历史上重要的移民活动。移民不仅对巴蜀文化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巴蜀武术以及巴蜀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借助相关史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巴蜀地区民族发源与形成以及移民活动与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巴蜀民族自古就有着浓厚的武风遗习,历史上重大移民活动对于巴蜀武术的拳种形成时代、地理分布和技法特点均有一定的影响,巴蜀武术体系形成以及成熟的历史时期与历史移民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巴蜀武术文化的发展实质是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自入关以来,统治者通过策划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狝、设立行宫等对热河地区逐步开发。特别是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在此肇建,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效应,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在避暑山庄周围形成城市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及肇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并将避暑和秋狝长期化和制度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人口猛增、商业不断繁荣,逐渐拉开了与周围地区其他行宫及城镇的差距,城市规模扩大。包围着避暑山庄的承德成为地区行政建制的州府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也从无到有。这里不仅成为了集皇家文化、贵族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等社会各阶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多种宗教相容相合的道场,是满族文化、蒙族习俗、汉族传统水乳交融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文化格局,可以深刻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走向;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之形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是误解。试看《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等文献只对中国早期文化从观念形态进行概括、评述,但未形成稳定的格局。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格局是在唐代形成的,因为在唐代真正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鼎足之势。这只有一部分道理,因为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与格局,而佛教在中国扎根以后,对中国文化结构与格局有所冲击,有所改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比较稳定的结构与格局是经过秦汉时期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之后形成的。这三次大的文化冲突是:第一次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文化,重用法家文化。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对于法家  相似文献   

15.
强烈而自觉的文体意识于作家,是作家致力此道臻于成熟的标志;于国家与时代,则是该文体于一定时空范围内取得繁荣的反映。鲁迅先生之所以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而学界许多明公大家又所以认为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论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亦难免失诸偏颇,大多也是出于这一原因。从思想内容说,文体是“寓意”之物,而从内容与  相似文献   

16.
伍长、什长源于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步兵在西周以前尚不是主力兵种,春秋时期步兵发展为独立兵种。伍长和什长最早见于战国文献,战国的基层社会实行兵农合一制,伍长、什长兼有军事和民政职能。战国后期,多数诸侯国基层的里中普遍设置伍长、什长。秦统一六国后,将其基层体制推行于全国。秦汉时期里中的伍长和什长是低级里吏,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其行政行为构成地方行政制度重要内容。秦国的伍老是高级里吏,不是指伍长。  相似文献   

17.
饮酒,是世界许多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饮酒习俗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却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历史的不同时期所反映的酒文化也因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汉魏时期在前期酒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辉煌,逐渐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8.
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李清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一书 ,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国文化史》教材中内容比较宽泛 ,体系比较庞大而又结构谨严 ,叙述清晰 ,文字简洁、流畅、生动、优美的一部新作。它从物质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文化 4方面 ,分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及民国 8个历史阶段 ,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及重大文化现象。具体地说 ,绪论部分叙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 ,以及《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咸阳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司马迁与班固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5日至 9月 2 8日在班固的故乡陕西省咸阳市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海内外学者共 86人 ,大会收到学术论文 96篇。会内会外 ,气氛活跃 ,争鸣激烈 ,在马、班比较研究史上是一次空前的盛会。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它奠定了中国 2 0 0 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同时 ,文化方面通过秦汉时期的整合 ,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思想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 ,东西两汉在陕西产生了两位伟大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摔跤史略》(上)(远古至秦汉时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别刊于《院刊》1978年1,2期;(中续)(隋唐五代时期)、(下一)(宋代)分别刊于《学报》1979年1、2期。本期刊载的(下二)是时隔三年之后,作者写的续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