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2.
谈内心和谐     
内心和谐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内心能否和谐,既是由社会事物是否公平合理决定的.也是由人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影响的。正确对待名和利,正确处理人和事是内心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体的内心和谐,内心和谐追求人的心灵的圆满与统一,它是一种良好心态、专业能力和崇高境界。建设社会公众的内心和谐,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内心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心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内心和谐,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要实现内心和谐,就必须创设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6.
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首先要摒弃错误的人与自然关系论.其二要明确建立一种良性与理性并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三要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外化为一种道德行为.这个社会只有问题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从内心有改变的意向与行为,社会才会不断走向光明,人与自然才能根本上达到一种和谐共生,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谈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心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每个个体的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础。完善自我、宽厚待人、融入社会是实现个体内心和谐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时,尊敬的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温总理也十分赞赏这一观点,他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是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学术理想、一种教育理想。人与环境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人和谐是和谐大学校园的三种境界。构建理想的和谐大学校园的途径在于: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大学校园的和风顺雨;改革制度安排,推动大学校园的和衷共济;增进人际交流,形成大学校园的和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自身的和谐最根本的是具备和谐的人格,要从青少年时期注重培育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形成。青少年作为市场利益博弈格局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外部一个健全的权益保障体系,为青少年形成和谐人格提供事实上的援助环境。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已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而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教与学的心理和谐。当前高校教师可以从个体内部心理自我认识的和谐、知情意的和谐和人格的和谐,以及外在关系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自身的心理和谐;高校的管理可以从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和谐的支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经过否定性辩证法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浸润得以形成,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方面关系为内容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指向。自由劳动和科学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两条鲜明的逻辑线索,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生成理路中所蕴含的以唯物实践为主导的方法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指向为: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勇于改革,谋求发展;追求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等。  相似文献   

13.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的关系,其核心价值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社会和谐和人自身内心的和谐。陕北地区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倡导生态价值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修订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生态环境补偿实施条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为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和谐"的新视角解读了"香格里拉"的内涵,即一个充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及人自身内心世界和谐的社会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与时俱进了的"香格里拉"。而集聚"和谐社会"三大特征于一体的丽江便把"香格里拉"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状态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心态失衡、竞争秩序失范、人际关系失调、职业心态失真等心理不和谐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实现心理和谐的人文内涵,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同时要有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从个体心理和谐到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语言和谐所面临的几个关系入手,探讨语言和谐的外部条件。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强调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做在和谐社会里使用和谐语言的人;在人与语言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语言的共生互动;在语言与社会、民族的关系上,注重语言和谐在社会、民族进步中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认为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是和谐语言生长的土壤;在语言与语言的关系上,反对语言不平等,要求处理好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与语言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