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青藏高原进藏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瓶劲”已严重制约高原的全国性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也难以满足高原内部人们交往、物资交流和信息流动的巨大需求。西藏是我国目前唯一未通铁路的省区,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及早修建进藏铁路的战略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尽早安排、组织力量,尽快进行进藏铁路特别是青藏铁路续建工程,促进高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国家设立青藏铁路专项建设基金,并实行特殊铁路专项补贴经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第三利益源泉”。交通运输是物流领域的关键作业环节。铁路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铁路应发挥自身优势,改进不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章分析了铁路在发展现代物流中的优劣势,并根据铁路具体实情和特点,从体制创新、服务质量、人才培养、招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对铁路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铁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受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铁路有很多处于软土地区,软土地区是铁路施工中的重点。本文简要分析了铁路施工中的软土地区情况,并与我国铁路施工中的大孔径钻孔桩技术相结合,对软土领域的铁路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9)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虽然长久以来铁路客运是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交通运输行业中,铁路客运领头羊的地位在不断受到冲击。面对竞争,铁路客运如何保持住传统优势,笔者将在文中对铁路客运营销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交通运输网络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铁路由于其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在交通运输中站着重要的位置。在铁路的修筑过程中桥梁修筑已成为影响铁路质量和铁路施工的难点和重大困惑性因素之一。在施工中,桥梁的预制箱梁的质量对于桥梁的施工来说非常重要,梁箱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架设方法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质量与造价成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四种桥梁架设方法的分析来阐述预制箱梁在桥梁施工中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 2 0世纪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发展中 ,作为反实在论之先驱的弗雷格 ,其哲学及其逻辑学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 ,弗雷格早期的现代逻辑思想影响了 2 0世纪的反实在论者们 ,直接促成了逻辑—语形分析方法的形成 ,从而使这一方法成为他们构造、阐释和评价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 ,其后期的语义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 2 0世纪的反实在论甚至整个科学哲学领域。因此 ,对弗雷格的语义学进行系统的考察 ,对于理解和把握 2 0世纪反实在论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在拉萨举行的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加快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文章主要通过论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西藏的发展措施,提出西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云南科技管理》2013,(6):93-93
云南是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是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的公路、铁路、水电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序幕,工程建设中遇到大量边坡治理技术难题。为了规避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其中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目前采用的新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手段,因此需要大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专业的人才进行铁路建设工作。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适应铁路建设的发展情况,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开展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目前在进行该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工业类院校在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效。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旨在对该专业的建设和实践工作进行研究,为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金秋科苑》2012,(13):76-83
一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 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特别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任轩于1859年所著《资政新篇》中,强调近代交通运输对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交通运输的创议。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的交通运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0,22(4):67-71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中的文化因素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文重点探讨了藏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饮食习惯、居住方式、能源消费及丧葬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土地利用方式保持稳定的力量 ,它与其它驱动力一起 ,共同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外来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发生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孔钦钦  郑景云  王新歌 《资源科学》2016,38(6):1129-1139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分析1979-2014年中国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中国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年均UTCI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增加;青藏高原地区呈“环岛状”分布。夏季“无热应力”覆盖面积最大,冬季最小;②“无热应力”频率最高值(> 70%)位于云贵高原南部,最低值(< 10%)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极端冷应力在长江以北均有出现,内蒙古地区东部和东北北部(14%~32%),及青藏高原大部(16%~40%)最为频繁;中国中东部和新疆盆地区域均有极端热应力出现,其中塔里木盆地东部频率在4%以上;③年均UTCI的趋势在中国东北部为正,西南部为负;最大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0.6~0.8)°C/10a和青藏高原西部(-0.8~0.6)°C/10a)。夏季UTCI在全国范围一致上升,冬季相反;④“无热应力”频率的趋势在中国北部为正,南部为负;上升和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分别为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交界附近((0.8~1.5)个百分点/10a~1.5个百分点/10a))和云贵高原南部(1.5个百分点/10a~2.8个百分点/10a)。极端冷、热应力频率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对区域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多年冻土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对活动层厚度、地温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多年冻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地温升高以及活动层底部土壤含水量增加。从区域尺度来看,1980—2018年多年冻土区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文过程、湖泊面积变化和地表形变等的主要原因。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多年冻土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为冻土与水循环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研究提供思路,为寒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分析青藏高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和与变化趋势,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以及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基于河流源区主要江河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分析发现,由于降水增多、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多数区域地表河川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季节过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河源区径流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导致的冰川积雪融化径流的增多是地下水资源量以及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预测分析认为,随着冰川积雪的减少,融雪径流将会减少,部分河流径流量会出现由增转减的"拐点",这将导致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球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规模及运量最大的中国东部原油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37条管道和满洲里-大庆铁路、20个主要油田及港口(口岸)、32个主要炼厂,建立原油供需平衡表,基于运费最低并考虑到不同管径管道的运输成本差异,结合空间分析与线性规划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东部原油管网进行空间优化研究及分类评价,结果表明:①2009年中国东部原油管网优化运费较实际运费减少了34.5%,表明原油管网总体流通效率不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②东北地区各管道流通状况相对较好;华北地区管道均为负荷不足或无负荷类型,流通效率不高;华东地区黄淮分区的多数管道为负荷不足类型,仅有两条百万吨流量管道为良好类型,长江中下游分区的甬沪宁线和仪金线为超负荷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年寒区地下水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国土面积一半左右的寒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由于特殊的低温环境,使得在寒区开展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演化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倚重于试验基础。梳理分析可见,有关寒区地下水的试验研究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四类。①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盐迁移试验,这类试验数量最多,试验的目标内容在于监测、探究不同覆被/不同土质/不同冻融过程条件下土壤非饱和带水/热/盐单项或耦合迁移特征及其定量描述方法;②冻土水理性质试验,这类试验多结合寒区工程展开,其目的在于探究固/液二相不同组成条件下冻土的冻融特征参数与其工程力学性质的关系;③在东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寒区开展的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明确目标指向的应用类试验,主要针对各自区域的典型问题展开;④有关试验仪器、试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梳理可知,中科院寒旱所和《冰川冻土》是国内支撑和交流寒区地下水试验研究的最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unique geographical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elevation, and the only existing theater of tectonic collision now still in action on the earth. The continuous rapid uplifting of the landmass beneath the Plateau in the past millions of years becomes one of the epoch-making geological even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arth's evolutionary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