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秦殿启 《情报杂志》2006,25(3):110-112
结合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数字化特征,把叙事学理论运用于信息学研究,提出了信息叙事学的概念,并对信息叙事学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策略、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本文力图简洁明了地弄清楚叙事视角的分类与叙事口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晓菲 《科教文汇》2009,(8):240-240
韦恩·布斯作为英美叙事学历程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为英美叙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小说修辞学》出版后,对小说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二十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本文将对布斯的这部作品的主要理论作简单梳理。并结合林白、陈染的小说,对布斯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李斯 《科教文汇》2007,(8S):170-171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韦恩·布斯作为英美叙事学历程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为英美叙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小说修辞学》出版后,对小说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二十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本文将对布斯的这部作品的主要理论作简单梳理。并结合林白、陈染的小说,对布斯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电影《八月迷情》自上映之日起便毁誉不一,有人大唱赞歌,有人嗤之以鼻。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影片在故事结构、电影聚集、时空安排等方面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为客观理性的结论,即影片虽然存在着故事情节方面的极大弊病,但同时有颇多可取之处,比如它的声音配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很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8.
庄宇琪 《科协论坛》2007,(6):211-212
本篇文章就是运用叙事学里聚焦理论解构小说.亨伯特,既是小说《洛丽塔》的主角,又是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海市蜃楼般的讲述,使得读者不但不责怪他,反而怜悯他。通过分析使读者警惕叙述者布下的陷阱,用科学的态度去接受和判断小说所叙述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张倩 《科教文汇》2009,(34):248-249
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烧马棚》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小说主要以“人物——聚焦者”的方式,通过一个孩子上校沙多里斯·斯诺普斯的所见、所听、所感引导读者观察书中世界,并以全知叙述者的不断介入来突破视角限制。本文即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小说的零聚焦的全知视角和内聚焦的人物视角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在突出父亲形象、表达孩子内心矛盾、升华事件意义以及控制读者和人物的距离方面取得的突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儿的剧本《九重天》,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以法国著名叙事学家托多洛夫的平衡叙事理论为基础,对《九重天》中邱吉尔企图建立一个"去中心、去权威、共产、无性别"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性别观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否只有消除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儿的剧本《九重天》,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以法国著名叙事学家托多洛夫的平衡叙事理论为基础,对《九重天》中邱吉尔企图建立一个"去中心、去权威、共产、无性别"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性别观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否只有消除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刘蔚婷 《科教文汇》2007,(11Z):172-173
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儿的剧本《九重天》,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以法国著名叙事学家托多洛夫的平衡叙事理论为基础,对《九重天》中邱吉尔企图建立一个“去中心、去权成、共产、无性别”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性别观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否只有消除男女的社会性别差异,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致力于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她主张小说应表现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内心活动,因此她重视主观的心理时空。而轻视客观的物理时空。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就实现了她的这一主张,并体现了叙事学的理论:叙事时间的停顿、场景和倒叙。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当中,语言和无意识都有具体的作用。无意识叙事话语成为符号体系的中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工具,其实是最敏锐、最丰富的社会意识感性显现体系。无意识叙事话语被认为是一种被压抑的、分裂的、无中心的因而也是无害的一种话语,目前已经成为了作家们的一种习惯。当代叙事模式中的一种无意识语境的理论可以用于作品的分析。无意识语境观念改变了传统的叙事学理论的理性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学中的聚焦分为无聚焦叙事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大类。2004年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任璧莲在最新力作《爱妾》中使用了其中一个小类——不定式内聚焦,与作品的主题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在美国新型社会下,美国家庭如何成为一个小缩影。在剖去了文化和身份差异后,以感情为准绳,以期达到作者意图创建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叙事的一种,但新闻的叙事视角与聚焦不同于传统叙事,有特殊性。在传统叙事学中,视角和聚集是同一件事。在新闻叙事中,视角指"谁看",表现了媒体的意识形态;并在文本内部,通过选择"由谁看"、"在什么位置看"来体现新闻的客观与公正。而聚焦,在新闻叙事中则强调"什么被看",与视角区别开来,将叙事眼光集中投射到最能反映事实本质的某一个点上,来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9.
周霞 《百科知识》2021,(18):25-27
龙迪勇教授认为:"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具体的空间.因此,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划分了叙事空间结构的三个层次:"地志空间,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空间,即时间或行动的空间结构;文本空间,即符号文本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人文学者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使用传统手段感知数据的技术困境和进行数据交互认知的人文迷思。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出发,无论是遵从信息的生产者驱动模式,还是消费者驱动模式,都需要寻求一个兼具技术与人文框架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Data Storytelling(数据叙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赋予新的使用语境与意义,并以数据科学理论和实践为支撑,成为数字人文方法论甚至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法/过程]研究从大数据时代数据感知和数据交互认知的困境出发,通过文献调查理清数据叙事的概念与逻辑脉络,提炼其基本要素与理论基础;再对比传媒、商业、文化教育等应用数据叙事相对较早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各情景中数据叙事的用户体验价值、情感价值、知识感知与传播价值、认知驱动价值等,继而总结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数据叙事的应用与实践意义;最后提出图情档学科利用数据叙事展开数字人文研究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探索与发展,始终围绕着数据感知与价值发现的技术规律与叙事话语体系的人文框架或范式不断迭代升级。以数据科学为平台、信息可视化为产品或服务形态、叙事学为价值变现渠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