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谈起"无痕教育",很多人都不熟悉,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方法,却能够让孩子简单明了地领悟,柔化了教育过程,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变的。德育是最适合用这种无痕方式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主养心智,现代教育多有智无心,孩子明白但不快乐,聪明也难成智慧。为追求无痕的德育这种美好的境界,在工作中我摸索出"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种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康德语)——题记一、无痕教育的内涵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无痕教育这一术语,虽源自德育领域,但其彰显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4.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5.
张彬 《教师》2010,(24)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6.
陈刚 《湖北教育》2007,(8):42-43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我认为这句话是对"无痕教育"的最好注解。如何在生活化德育的大背景下在品德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和探讨关系,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抓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陈子仪 《师道》2007,(6):47-47
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9.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从当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总结,归纳了转变观念、侧面切入、巧妙引导、情境教学等四种方法,力求通过"无痕教育"的方式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9,(11):39-41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应该追求本真发展,体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教育智慧。无痕教育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坚持以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从而在教育的结果上,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形成独特的校本追求。  相似文献   

13.
高侠 《文教资料》2011,(30):182-183
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以教学实例与读者分享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序分层、有意无痕、水到渠成和舍大求小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15.
<正>"绿色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指创设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追求和谐无痕的育人技巧,指导学生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享用自然,自觉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文明交往、相互关爱的德育观。所以绿色德育是和谐德育的范畴。绿色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卢克谦语)。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以指导一切学科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等知识。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的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点。小学数学的学科特  相似文献   

17.
<正>无痕,从字面上讲,就是没有痕迹,不留印记,一切如初。"痕"本意是指创伤痊愈后留下的疤痕,也泛指斑迹。无痕,常被作为一种美学境界被众多文人墨客所描绘。贾岛《江亭晚望》:"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杜甫的《春夜喜雨》更是描绘了一幅无痕美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痕被用于教育,早已有之。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道德养成的规律,"无痕"和"有恒"是中学德育的基本特点和实践诉求,而阅读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情感培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计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系列主题阅读活动,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可以成就中学德育的"无痕"和"有恒"。  相似文献   

20.
丁慎武 《中国教师》2013,(Z1):238-239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