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复杂过程,需要有宽广、开放的思路。但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路狭窄、僵化,甚至一筹莫展,这极大地削弱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杨华 《教育艺术》2006,(10):14-15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逊 一、认识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理论看,自信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意义深远。自信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面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自信可使学生养成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自信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勇于探索和实践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的过程。要经历从感知信息获取表象,形成认识,再上升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他们总结、概括学习内容,优化他们的学习策略和疗法,促进积极学习迁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对学生又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开放性作业,是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下面就开放性作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社会。个性使合作成为必要和可能,人与人的合作,又能促使个性健康发展,所以崇尚个性就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本文拟简要介绍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兴趣的制约。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运动实践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课程“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理念,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不应只是简单掌握概念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问题发现解决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师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一个好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来抓。下面是我在几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所谓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现阶段大力倡导的探究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探究学习活动.并且教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去发现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直接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代替不了。”——钱梦龙语  相似文献   

11.
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举一反三,在高中阶段,体现出的是在掌握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的基础上,向它的高一层次迈进的方法和手段——向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转化和归纳(简称化归)。这既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又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面去猜想,去发现和探索,经历多元学习过程和体验,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探索意识,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灵感,这是研究性学习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有创意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热烈的学习情感。 1 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跳起来摘桃子”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姚月红 《考试周刊》2011,(86):73-73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可使脑细胞处于良好的接收状态,最佳地接收输入的信息。教学内容新颖而引人入胜,再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人在学习中的认知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由起初形象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最终抽象化的理性认识。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所教授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的形象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关于语言形象化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做”数学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伴随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唐杰  王睿 《中学物理》2012,(12):34-35
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而言要经过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也是符合这样的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否能够设计一个好的课堂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  相似文献   

17.
很好地落实或体现新的学习理论或观念,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教师在工作中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内化,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及对传统教学的再认识。而这其中,以情境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控制尤为关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是被动接受课本中的或教师的结论,而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跨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养成创新精神的学习过程。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其主体是学生,其目标是学生科学态度——技能——知识的系统构建;研究性学习不等同于课题研究,而是研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适合高中阶段,初中和小学阶段也可以开展。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一些内容为专题进行研究,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课堂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其二是教学过程探索化(即强调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们将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过程教学理论),把教材内容设计成问题(对学生而言即为研究性问题),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来增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并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处理很受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