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含义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国家将部分课程开发和管理权力下放,于是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开展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这里的“学校成员”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晏阳初中传承并弘扬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结合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拓展要求,立足学生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特长的发展,提出了“后平民”教育思想,着力构建“后平民”校本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特色、语文学科特点、教师兴趣特长及学生的兴趣点,语文组教师进行了基于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主要就晏阳初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设计、实施意义、反思与改进,浅谈晏阳初中语文学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从国家统一设置课程到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评价体系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流于形式。本文仅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几个问题,如“校本”的实质是“地方性”还是“学生需求性”、“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什么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巾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同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在政策上保证了校本课程生长的空间 ,使学校拥有了开发适合自己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权。所谓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学校拥有课程权力 ,主要由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具体的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简言之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甲秀小学是以书法艺术促进学生美育、培养良好书写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充分发掘校园优势的原则 ,我们将“写字教育”确定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人为”还是“为人”?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任何课程的设置其基本原则应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体现“人本主义”的精髓。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发展。校本课程的设置不应是行政命令,不应有“一刀切”的固定模式;不应跟随潮流,“人有我也有”,而应该具有地方或学校特色,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设置的目标不应是随意地上几节课、开设几次讲座,而应是对学生学习实际的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程序严密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实…  相似文献   

8.
秦春梅  王雪 《宁夏教育》2010,(11):44-45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近年来,我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参与“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等课题,探索符合当地教育发展的体育课程模式,歼发出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不断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地方本位、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被提到议事日程,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创新。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一、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1.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我国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提法称为“校本课程”;第二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三种是“校本…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课程资源薄弱、课程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基于行动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思考:当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使其融入自身的教育生活时,基于行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具有教育与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源于地缘、信息、教学设施及自身素质等条件上的劣势,遭遇了很多现实困境,致使农村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总体持消极态度。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他们进行角色定位、明确使命、分清"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遵循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立足本人、本校、本职工作和学生实际,寻求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之路,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黄石教育学院25年办学历史,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为进一步发挥教院的独特作用,提出了关于教师专业化和校长职业化培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是香港公民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十年来,香港的公民教育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本文拟就结合香港公民教育的理念、宗旨、内容和途径揭示香港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以增进内地对香港公民教育的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已成为农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农村家庭教育的离农期望、社区和社会大众媒体的离农影响也是农村学生离农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应充分挖掘农村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为农民探索致富之路,转变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规范大众媒体的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此项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突出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重建学校教学研究,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应注意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同向综合专业与特定岗位专业结合,以同向综合专业为主;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结合,以特色专业为主;校企联办专业与学校自办专业结合,以校企联办专业为主;学历教育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主。由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各项有关策略,并不断探索、总结和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四条线”财务管理是针对学校特殊情况而采取的财务管理办法。它即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又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好办法。  相似文献   

18.
按照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将校内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组为若干学科文献信息中心,以拓展图书信息服务途径,实现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中农村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处于劣势的地位,旨在以“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改非但没能扭转这一局面,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新的边缘区。挖掘边缘化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新课改在农村地区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The 'Slow learner is handicapped if left to fend for himself in the ordinary curriculum of a school' but a clever child may also be handicapped and need special provision, argues Professor N. R. Tempest, Emeritus Professor of Education, Liverpoo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