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学前儿童日益增多,其"流动"的特征必定会影响这一群体的社会适应和性格形成。因此,笔者针对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提一些建设性建议:(1)政府建立健全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和教育保障制度;(2)密切家庭关系,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心理安全感;(3)教师积极介入,引导流动儿童缓解焦虑情绪;(4)根据年龄特点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外在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其中的移民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研究为移民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干预提供了依据。我国可吸取国外研究成果,开展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3.
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宝梅 《科教文汇》2008,(1):208-208
数以万计的流动打工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跟随他们来的还有数量惊人的流动儿童。由于父母工作性质与住所的流动性大,随之而来造成流动儿童的生活发生多次迁徙,同时他们面临着转学,适应新环境,生活观念转换等情况,这给流动儿童的生存成长带来了众多障碍。  相似文献   

4.
杨会芹  刘晖 《科技风》2013,(13):215
流动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属于"处境困难儿童"。本研究考察了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并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丹 《学会》2010,(2):24-26
随着人口不断流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相应的,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文章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对这些优势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流动人口激增,大量学前流动儿童涌入城市,学前流动儿童因政策、福利保障机制等多种原因,仍属于受忽视的群体。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在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分析3~6岁流动儿童早期教养的政府支持系统、群体支持系统和个体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应协同社会多方面力量,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才能有效解决学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在滋生,留守儿童问题即是其中之一。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针对此问题,政府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应及时地提出了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参考依据,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机理、特征和现状等。在此基础上,以创新社会管理理论为视角,从政策建议和宏观规划层面上,力求探寻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儿童在入学中存在学业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与儿童心理匹配的疗愈书籍,开展儿童阅读疗愈实践,协助儿童通过阅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解决儿童的困惑,并实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涉及到城乡二元结构、政府财政分配体系等所共知的深层次、历史性因素,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很多。笔者回避了这些宏观层面、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而是从流动儿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分析入手,从中观、微观层面对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依存关系、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分散编班与单独编班的关系以及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教育的师生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相关建议,并特别强调了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大多数的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群体的存在,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特性,也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的概念 学者们将流动儿童从农村迁移到大城市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影响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心理健康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指个体智力发育正常、情绪可以保持稳定、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个性完善且较稳定、可以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及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特性,指在面对困境后所保持良好的功能性和获得发展,其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中同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钟华  严历 《金秋科苑》2013,(22):103-105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在学龄教育问题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赣州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胜 《科教文汇》2014,(23):171-173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少年儿童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农村户籍的一般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快乐感的差异,从而对这三类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对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而流动对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也有弊,要提高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树立其积极健康的心理应该加强父母的陪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流动儿童规模的扩大化,流动儿童的权益保护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但在总结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服务总体呈现出缺乏系统性整合认知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需求评估、实践方法、实践历程和实践效果四方面,对"阳光伙伴"项目进行回顾总结,继而从服务理念、服务取向、服务方法以及服务评估四个层面,进行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社会工作系统性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智障儿童因智力功能和社会适应行为的障碍,导致他们在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低下。劳动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智障儿童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能够尽早帮助智障儿童学习劳动技能,为其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今后适应生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梁帅 《今日科苑》2021,(9):31-38
海归科学家是特殊职业类型的移民群体,深刻把握科学家跨国流动、适应融合和发展规律是吸引、留住、用好海归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大部分海归人才流动研究聚焦于流动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对海归人才能动性和流动周期性研究不足。场域视角下,人才流动研究要基于跨国回流、适应融入、职业发展、再次流动等全周期过程,从微观和过程视角去探讨人才在流动中的行动策略、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等过程,并注重海归人才的类型多样性、环境建构能力和资本运作差异化等内容,理解不同海归科学家在流动和适应发展中的差异性,以更好把握海归科学家跨国流动的复杂性和内在机理,为科技人才政策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社会适应调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对湖北省(大冶、咸宁、武汉)的46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与社会适应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给予流动儿童以相同的受教育权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儿童真正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开红  田耀农 《科教文汇》2007,(1):102-103
运用教学实验法,对125名杭州市4-6岁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音乐教学实验,采用《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查教学实验前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性随其自然成长都得到了发展;实验组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原因则是实验操作带来的效果,表明音乐教学对促进4-6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情绪理解是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情绪理解能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研究采用情景故事方法考察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教育建议:(1)创设丰富情境、培养儿童情绪理解能力。(2)重视儿童多种能力、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凤华 《科教文汇》2012,(14):176-177
为了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从儿童开始进行创新型人格的培养是大势所趋。而儿童美术教学一直都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为根本任务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对儿童创新型人格的培养,也是体现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