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芮必峰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或传播学者,习惯把探讨新闻媒介与政府以及其他干预势力之间关系的各种理论称之为“媒介哲学”(mediaphilosophy),一些港台学者则称之为“新闻哲学”。本文拟对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以来,...  相似文献   

3.
王灿 《中国出版》2017,(4):68-68
近三四十年,人们愈来愈多地关注起了图像这一媒介,并开始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讨论与研究,这些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图像的概念、作用和强大威力等多个方面。近日,南京大学教授韩丛耀主编的通史类巨著——百卷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期出版40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14ZDB129))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4.
吴婷 《新闻知识》2006,(3):77-78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7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早期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等制度语境下进行研究;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用文化的话语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他否定了现代  相似文献   

5.
方延明 《青年记者》2021,(2):115-117
近期,读陈龙教授201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著作《转型时期的媒介文化议题:现代性视角的反思》,似清风扑面。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以摧枯拉朽之势使媒介文化成为一道绚丽多彩的流动社会景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龙这部专著,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网络亚文化传播机制与引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媒介文化研究的集大成,既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又有可资借鉴的路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媒观察》2022,(9):F0002-F0002
潘祥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0),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夏传播学、传播考古学、中国媒介与社会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课题2项,国家广电总局课题2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著作《媒介演化论》《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华夏传播新探》等。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17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首个以"政治传播"为关键词的科研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莅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出席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出席会议,文科科研处处长胡智锋教授主持了会议.会上,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作了有关课题研究的主题汇报,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政治学界、传播学界专家与《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业界代表对该课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课题研究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从研究框架、政治话语生成与传播、政治传播中的文化自主与认同、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实践效用四个方面对开题会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胡河宁 《今传媒》2013,(11):16-16
主持人语: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传播形象,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各媒体组织的传播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传媒产业逐步走向繁荣,然而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激烈的竞争使各媒介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媒业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事业,它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与责任。在媒介不断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播本身的内涵,重视传播对各组织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传播”栏目探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篇文章是以国家形象与传媒的关系研究为基点,探析传媒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机制,并提出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第二篇是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2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并倡议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诉求,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一篇是中山大学社会管理论坛: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建设(17000-316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以电影《KONY 2012》为例,探究新媒体环境给非营利倡导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分析公共倡导的策略。本期栏目各研究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相信能为组织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春秋》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学报,是一本以新闻传播研究为特色,涵盖新闻传播学历史、理论、实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新闻春秋》始终坚持学术精品路线,刊发新闻传播学领域前沿性、原创性的研究论文。2015年11月,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录。根据办刊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新闻春秋》于2019年改为双月刊,每年2、4、6、8、10、I2月出版。本刊实行来稿匿名评阅制度,并综合评阅人意见和编辑部意见做出录用、修改或退稿决定。本刊常设栏目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视听传播研究”“出版学研究”“广告与传媒经济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伦理与法研究”等,欢迎海内外学界、业界同仁赐稿!  相似文献   

11.
艾涓 《今传媒》2016,(10):4-4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致使网络谣言现象随之不时出现,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随着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理的逐步深入和网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舆情态势总体平稳、积极向好,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网络管理走向成熟。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是一般用口传的方式为主要媒介在人们之间流传以使人们相信,缺少详细具体的材料来证实谣言是确实存在的”。所以科学地分析网络谣言、控制谣言泛滥,以及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对谣言治理、规范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重点对此现象进行探讨,为此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堂发教授撰文《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成果。陈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首席专家,在大众传播法领域研究颇深,本次将谣言治理话题延伸了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从“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承载特定价值”及“网络谣言追责应体现谦抑性”两方面展开对此问题的阐述,对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借鉴。谣言治理中离不开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谣言发酵。《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一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调查,结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营销者对朋友圈意见领袖培养方式公众平台意见领袖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开展网络谣言治理研究,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传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郭镇之     
《中国广播》2013,(10):I0002-I0002
著名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等;合作的译著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等;合作的著作和教材有《聚焦〈焦点访谈)》《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当代广播电视学》等。  相似文献   

13.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是70 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早期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以国家主权为核心, 注重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认为西方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输出”具有侵略和控制等负面的影响, 是二次大战后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发展的新形式。80 年代后, 传播研究者对“媒介帝国主义”影响过程中内外因素的作用, 以及西方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推动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90 年代以来, 有关“全球化”与传播霸权的讨论, 使早期“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宏观性的批判研究取向, 再度引起传播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对于“媒介帝国主义”的考量, 也已超越媒介与大众传播的领域, 是世界各国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与“全球化”的挑战,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探寻21 世纪的国际战略和竞争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15.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21,(2):55-55
上海师范大学钱晓文教授所著《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丛书”重要的一部,近期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其研究采用现代化范式,围绕传媒公共性、专业性与商品化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这一重大命题,立足于新闻传播学,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重新阐释媒介融合的内涵、功能及特征等,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性为主导、以专业性和商品化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系;从媒介文化角度看,传媒融合转型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再重构,目标是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改变,互联网自主设置议程日渐凸显。新媒体传播的快捷、即时,为受众获知信息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新闻炒作等现象快速传播,致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从而削弱了新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目前我国媒体尚未建立规范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究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媒介自律行为,完善传媒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新闻自律和他律,对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强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新平教授等撰文,文章以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各报馆公共章程”为主线,分析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其制定的背景入手,探讨这份章程在我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以期对我国现行媒介道德准则的形成与完备提供借鉴。继而刊发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燕道成教授等的文章《网络“热门话题”的形成机制与议程设置功能》,此文是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机制研究”(15BXW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在分析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议程设置功能的正面效应,在新传播形态下倡导媒介的正面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名人档案     
宋新桂宋新桂,男,1947年9月生,上海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月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论坛》(大型学术年刊)编辑部主任,南京市《新闻广场》(双月刊)副主编,江苏省记协新闻刊物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多年负责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工作。后长期从事高校新闻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八五”规划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基本理论研究》。合作主持江苏省社科“八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新…  相似文献   

19.
相关链接: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于上海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论集》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他的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1993)、《中国民意研究》(1993)、《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1996)、《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2000)、《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2001)、《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历史学的记忆之场理论,借助计算传播学方法中的命名实体识别技术追溯了媒介记忆之场的沉浮轨迹,系统勾画了《纽约时报》(1981-2018)中“共产主义”刻板印象的变迁图景。研究发现,随记忆之场起伏流转的“共产主义”刻板印象,始终追随并服膺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对抗西方民主的冷战敌人”,转化为“世界性的政治运动和威胁美国安全的激进同谋”,再转向当前“挑战美国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研究“共产主义”在西方媒体中的传播,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闻与政治逻辑关系背后的媒介意识形态实质,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动机和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