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德育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精华,实际上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儒显而道隐,显性的正统的儒家德育思想通过雅俗文化传播系统而泽润百世,丰博显赫而且有众仰的“师表”的名。道家所主张的道、德、德育都与儒家的意蕴不尽相同而且多有相逆,所以虽以潜隐的方式补充、协调着儒家显学,滋养万物也绵延百世,却因其谦退、守柔、不争、无为而无名。 先秦文献,唯有《老子》一书为道德专论,但是说道德论“儒”不论“道”,讲德育重视儒家疏误道家,却仿佛是约定俗成,这就不能不说是类似“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失衡现象了。道家的道、德及其德育,依然隐忍着自家的一脉传统延续下来,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德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然无为与社会有为相结合的深在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观。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虽然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观各有侧重,但能相融相济,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文化性格。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不同境遇中,它们不但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生命教育观,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儒道互补说刘兴林关键词司马迁;儒;道司马迁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人说他是道家,有人说他是儒家,有人说他政治思想倾向儒家而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也有人说他融百家为一家,还有人说不能用先秦诸子的思想去范围司马迁的思...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提出了各自鲜明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以儒、道为互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环境道德与生态智能,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可借鉴的环保思想资源,而且也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儒道思想加快了融合。不仅儒家学者大量吸取道家思想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道家学者也很重视吸收儒学、统合儒道。陆希声就是一位自觉地融通儒道的道家学者。他的《道德真经传》就是站在道家立场"以道摄儒"的理论尝试。他虽然没有实现"以道摄儒"的学术目标,但他的尝试促进了道家思想与儒学的融合进程,反映了中唐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既是先秦以来学术杂家化的正常发展,又是汉初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主体思想和儒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还汲取了道家思想营养,融合了法家思想精髓,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客观上完成了儒、道、法三者思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五邑大学年轻博士张运华所著的《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一书即将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幸作为第一位读者览间全文,释卷有感而作,是为序.儒、道、墨、法在先秦学术流派中被称为四大家,与儒、墨、法相比,道家的社会影响在当时可能是最沉寂的。进人汉代,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先秦各学术流派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儒、道、墨、法四大家,有说是出现“儒、道存而墨、法废”的情况.墨家在汉以后学统中绝,作为独立的学术流派也难以见到了。至于儒家,如众所周知,自查仲舒提倡独尊之后逐渐为当政者所认同,从而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在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一汉代学者司马谈,论述先秦学术发展概况,并总结各家学者之主张和得失,著《论六家要旨》一文,文中对各家或以其思想主张命名,如名、法、道、阴阳;或以创始者姓氏命名,如墨家;惟儒家不同,既非主张又非姓氏。那么“儒”的含义是什么呢?原来“儒”是对某些职业者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情”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事物之情实,人内心之真实,以及情感的真实。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重视道德情感;道家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对自然自由的审美情感的观照。儒家要求以理节情,标示了其伦理化、道德化的思维倾向;而道家情感自然论则标举自由任性的思维取向,主张缘情求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和超越化。  相似文献   

13.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清廉、清白做人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者就对廉洁的道德规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从西汉末年引入我国的佛家糅合了儒家和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亦对廉洁思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学派的思想为我国古代廉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廉洁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7.
道法家新论     
道法家与道家、黄老道家是同源而异流。道法家本道主法,道法并举,刑德、文武并用,道法儒融合;道法家主张霸王道统治术,论证了法制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它与主“道德之意”和以无为理论为根本宗旨的黄老道家是不相同的;它又与以法为本、法道儒融合的法家有实质的区别,故称之为道法家,而其实质是法哲学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相似文献   

19.
周明 《考试周刊》2011,(72):238+11-238,11
先秦时期是我国养生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思想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中医学的养生是这一时期养生理论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指先秦儒家关于古代官员道德的思想,又可以理解为先秦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重温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的价值意蕴,以先秦儒家官德思想审视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之流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做出有益的思考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现代转生的价值诉求,也是以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为借鉴匡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