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的漏洞周作云,蒋崇才,吴天武燕国材同志在《进一步谈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一文(《江西教育科研》,1995.3)中,郑重表明:“我的所谓IN结合论是由‘三条核心思想’和‘五对十个判断’组成的。前者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教育报刊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说法: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同智力因素有关,更重要的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认为“转化差生仅仅强调发展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还要从培养非智力因素上去着手。”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均见《山西教育》1991年第1、2期《差生的转化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说法,时下不仅相当普遍,而且大有扩展之势。从一些文章看,已经由学生扩展到教师和校长身上了。据我所知,“培养非智力因素”原是对青少年学生说的,是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大纲》中明确指出:“通过改进成绩考查和评定的办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理解《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做了如下改进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变单纯的知识评价为知识、智能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价 知识是开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的结晶,非智力因素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优化组合方可收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时代》周刊载:美国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对800名儿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成就最大的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表现在“智力”水平上,而是表现在友善合作、动机兴趣、勤奋坚毅、乐观自信、开拓竞争等“非智力因素”水平上.专家们指出“智力的高低与孩子的成长趋向并不存在相关关系”,“智力高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取得杰出成就”.在决定一个人成绩优劣、特别是将来能否有所成就的诸因素中,智力的作用充其量仅占20%,其余80%的决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99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对400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人的成材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而由于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了成材的关键.(《山东教育》97年第4期)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的第4期和1990年的第3期上,我曾就非智力因素问题先后撰写了两篇文章。一共谈了7个问题。但仍感意犹未尽,言犹未已,非一吐为快不可。所以便握管直书,就非智力因素再谈几个问题,是谓“三谈”,以向专家请教。一、关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再谈”中,我曾讨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区别问题,未涉及二者的关系。这未免不够全面。其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较之二者的区别问题更为重要,更值得探讨。那么,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固然与学生智力因素有关,但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也不无关系。我运用“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做了一些调查及实践,发现“兴趣”是“非智力因素”诸多因素中起杠杆调节作用较为重要、关键的一个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丰富教育经验时指出:“学生的智力兴趣越浓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非智力因素”的讨论中,我认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非智力因素”的提法是否科学。下面我来谈点看法。首先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智力”这个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智力?”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教育理论界把智力看成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等,这只能代表一家之言。目前国内心理学界把智力界定为“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①而国外对智力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早在本世纪二十年  相似文献   

8.
施月平 《教师》2011,(11):71-71
曾经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指出: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对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萧宗六教授《“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载《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一文后,在此,谈谈我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一点认识,与萧先生商榷,并请予以指正。1.“培养非智力因素”是作为学习理论提出来的,但可以扩展为“工作理论”和“管理理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爱好、意志、情感、气质、性格、习惯等。“培养非智力因素”一开始是以一种“学习理论提出来的。近几年来,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  相似文献   

10.
张开举 《考试周刊》2014,(41):50-50
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控制因素。智力因素指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非智力因素指动机、意志、情感和性格。控制因素指教师的讲授和指导等。其中,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和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指出:对一个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非智力因素)占80%。这些因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期的“本刊特稿”栏中,有幸拜读到了杨启亮先生的《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一文。读罢此文,我很佩服杨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庖丁解牛式的析理逻辑,但同时,作为一个身体力行、躬耕于中学教坛的语文教师,我有必要明确指出他对语文教育的误解,乃至对语文教学的误导。哪怕我的言说同样存在瑕疵。一、“快乐足球”与热爱杨先生认为:“以热爱为目的教学语文,追求的是非智力的积极的情意境界,这是在语文智力或能力之上的境界。”我不知道杨先生何以判定“热爱”这种非智力情意境界必定高于智力或能…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较重视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而忽视了对教师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诚然,教师的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但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他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中首创了这个概念。40年代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相似文献   

13.
冯静 《上海教育》2000,(10):38-39
中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变,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大脑经验系统之外的形成经验的功能系统的培养训练。几年来,我积极探索开发学生非智力的因素,增强课堂教学的内驱力,从而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一、开发非智力因素,激“活”课堂教学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人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学习的成功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教育家赞可夫认为:  相似文献   

14.
十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门针对《智力心理学》的有关言论,对三个问题做了反的批评:(1)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谱”与“离谱”问题;(2)关于我所提“一条假设”的科学性问题;(3)关于某大学学报组织非智力因素讨论是“明智之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陶素娟 《考试周刊》2011,(76):49-50
"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语文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占67%,而学困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占50%;对学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学困生生有显著地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华罗庚先生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九分学力一分才。”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语教学更是如此,必须调动学生全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月,我赴京开会期间,《中小学管理》杂志编辑部的同志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从《中国教育报》5月17日《教育文摘》中,得知你在《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2期发表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不科学》一文。“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现在已相当普遍。你说‘不科学’,有何根据?能否详细谈谈?”现把那次谈话的内容综述如下,请教育界的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8.
情感智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战,只有20%是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也就是智商水平的高低、而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鲜为人知的情感智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论文《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中,即已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但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6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斯勒在他的论文《认识的、先天的和非智力智慧》中,详细阐述了这个概念后,非智力因素才为世人所公认。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  相似文献   

19.
曾经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指出: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对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启迪、促进和强化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相反,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压抑和阻碍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此,如何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优化孩子的学习,一直是我们老师在工作中苦心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基础学习活动中,有两大类因素在起作用。一类为“智力”因素,包括领悟力和记忆力,它是决定教学能否取得如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差距不大)。另一类为“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目的、自信心、意志、情感、兴趣等与学习效果紧密相关的集合。“智力”因素是在一定的“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智力”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由于高职高专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行为不定型时期,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仍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