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图1,P为△ABC中一点,若∠PAB=∠PBC=∠PCA=α,则称P点为勃罗卡点,角α为勃罗卡角。文[1]给出设P到三角形三边BC,CA,AB的距离分别为x,y,z,△表△ABC面积文[2]给出实际上,如图所示作出的勃罗卡点是唯一的,则P点到三顶点、三边距离应是确定的。定理1:P是△AB  相似文献   

2.
如图1,已知△ABC中,P是其内部一点,若∠PAB=∠PBC=∠PCA=α,则α称为勃罗卡角,点P称为勃罗卡点,据有关文章介绍,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勃罗卡点和两个勃罗卡角,本文拟给出勃罗卡点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公式,及包括勃罗卡角计算公式在内的几个重要结论。定理已知P是△ABC的一个勃罗卡点,相应的勃罗卡角∠PAB=∠PBC=∠PCA=α,设PA=x,PB=y,PC=z,则  相似文献   

3.
设P是AABC内的一点,若∠PAB=∠PBC=PCA=α,则称点P为αABC的勃罗卡点,α称为△ABC的勃罗卡角.关于三角形中勃罗卡点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本文给出它到三顶点距离的几个不等式.为行文方便,记△BC的三内角分别为A,B,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本刊和数学通报发表了勃罗卡点(角)的有关文章,感到很有新意,但与勃罗卡点(角)相关的两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还无专文论及,本文提出相关的几个问题并进行论证,请同行赐教.为了研究与勃罗卡点(角)相关的两组三角形,特作如下约定,如图一.1.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依次作CA,AB,BC的垂线,分别相交于A_1、B_1、C_l,则称△A_1B_1C_1为勃罗卡三角形.2.以勃罗卡△A_1B_1C_1,三边上的线段AA_1,BB_1,CC_1的中点O_1,O_2,O_3构成的△O_1O_2O_3称为勃罗卡圆心三角形.命题一任何△ABC,都…  相似文献   

5.
设P为△ABC内一点,且上∠PAC=∠PCB=∠PBA=α,则称P为△ABC的勃罗卡点,α为勃罗卡角,(如图1).作为平面几何的亮点名角,二者相辅相存,交相辉映.多层次剖析、全方位透视勃罗卡角,既可以欣赏其优美,领略其精采,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磨炼钻研意志.一、勃罗卡角的性质及推论二、性质 如图1,设P为△ABC的勃罗卡点,α为勃罗卡角,则ctgα=ctgA ctgB ctgC勃罗卡角的这一性质定理,证法很多,这里只用一种方法证之.证明:∵∠BPC=∠A ∠C=180°-∠B同理上:∠APB=180°-∠A,∠CPA=∠180°-∠C∴ 在△BPC、△APB中用正弦定理可得:  相似文献   

6.
关于勃罗卡角、点的两个关系式河南石油勘探局职工大学张永召如图,P为△ABC中一点,若∠PAB=∠PBC=∠PCA=α,则P点称为勃罗卡点,角α称为勃罗卡角.定理1设α为△ABC的勃罗卡角,则1sin2α=1sin2A+1sin2B+1sin2C.证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勃罗卡角的问题“ctgx=ctgA+ctgB+ctgC”为先导,在△ABC三边已知的条件下,探讨出“勃罗卡点到三角形顶点的距离的计算公式”是关键,它为解决“勃罗卡角α的计算公式及其最大值”;“勃罗卡点到三角边的距离的计算公式”;“两勃罗卡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公式”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文中的和则是简变形的关键式。  相似文献   

8.
四点共圆的判定(如图,证明从略):定理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内接于圆.即180°,则A、B、C、D共圆.定理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即,则A、B、C、D共圆.定理3同底同侧张等角四点共圆.即,且都在△ABC和△ABD的公共边AB的同侧,则A、B、C、D共圆.定理4割线定理逆定理.即PA·PB=PD·PC,则A、B、C、D共圆.定理5相交弦定理逆定理.即MA·MC=MB·MD,则A、B、C、D共圆.四点共圆在几何证题中可以起到杠杆与桥梁的作用,它的应用可以扩展到各类题型.1.证两线段相等例1已知,在bABC中,/BAC一90”,AD上B…  相似文献   

9.
<正>设P为△ABC内一点,使得∠PAB=∠PBC=∠PCA=θ,则称点P为勃罗卡点.角θ为勃罗卡角.本文先给出勃罗卡问题的推广,然后解决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文中命题).定理设P为△ABC所在平面上一点,  相似文献   

10.
定理:若S_(△ABC)=0,则A、B、C三点共线.这个定理在证明某些较难的三点共线问题中往往有着出奇制胜的作用.下面试举三例来体现它的证明技巧.倒1凸四边形ABCD中,S_(△ABg)=3,S_(△ADC)求证:BC、AC的中点E、F和D共线.国一赛题的等价命题).证如图1由条件得:所以由上述定理知:D、E、F三点共线.例2已知AC、CE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两条对角钱,点M、N分别内分AC、CE且使求证:B、M、N三点共线.(IMO·23第5题的逆命题).证设正六边形面积例3圆外切四边形ABCD中,内切圆圆心为O,E、F分别为对角线AC和BD…  相似文献   

11.
熊斌 《中等数学》2014,(3):19-23
第一天 1.如图1,在锐角△ABC中,已知AB〉AC,∠BAC的角平分线与边BC交于点D,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使得B、C、F、E四点共圆.证明:△DEF的外心与△ABC的内心重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E+CF=BC.  相似文献   

12.
宋强 《中等数学》2010,(2):12-12
题目 已知A1、B1、C1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AB1C1、△BC1A1、△CA1B1的外接圆与△ABC的外接圆分别交于点A2、B2、C2(A2≠A,B2≠B,C2≠C),A3、B3、C3分别是A1、B1、C1关于边BC、CA、AB的中点的对称点.证明:  相似文献   

13.
如图1,△ABC中,点D为AB上一点(异于A、B两点),连接CD,此时,图中共有三个三角形.其特征:△ACD和△CBD分别与原三角形ABC有一条公共边(AC和BC),一个公共角(∠4与∠B);三条边AD、BD、AB均在一条直线上.在这里我们把它们称为“共角共边”三角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关于勃罗卡点的两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与勃罗卡点相关的三角形、双圆四边形中的两个命题. 命题1 设P是△ABC的勃罗卡点(如图),△BPC、△CPQ、△APB的内切圆半径和面积分别为r_a、r_b、r_c,△_a、△_b、△_c,△ABC的内切圆半径和面积为r、  相似文献   

15.
王一帆 《中等数学》2012,(11):16-16,29
题1 已知△ABC的三内角〈A、〈B、〈C分别为π/、等π/7、4π/7,且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与对边交于点A′、B′、C′.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2002年中考数学试题第26题: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一边BC上(如图1),此时h3=0,可得结论:hl h2 h3=h.”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当点P在△ABC内(如图2)、点P在△ABC外(如图3)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A  相似文献   

17.
一、解关于等腰三角形一类开放型作图题已知定线段AB,求作△AB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点C的位置有以下三种情形:(1)若CA=CB,则点C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如图1,中垂线与AB的交点除外);(2)若BC=AB,则点C在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如图2,⊙B与直线AB的交点除外);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o幻1.如图1,△ABC哭△刀召刀,AB=刀乙乙E二乙ABC,则乙c的对应角为_一,BD的对应边为_. 2.如图2,根据sAs,如果月B=Ac,_=_,即可判定△ABD鉴△ACE. 3.在△A Bc中,乙A=900,‘刀是乙C的平分线,夕讨B于刀点,DA=7,则刀点到BC的距离是4.如图3,△A召C中,乙C=goO沐C绍C,注D平分乙CA刀交刀C于点刀,DE土AB于点E,AB=1 Ocm,则△DEB的周长是_. 5.在△ABC和△刀君尸中,乙C=乙F=90o,AC二DF,若要证△ABC哭△DEF,则需增加一个条件为泻出三种情况)_. 6.如图4,AD是△ABC的高,A刀二…  相似文献   

19.
错了,老师     
暑假数学兴趣小组正常开课了 .一天 ,老师出了一道文字证明题“求证 :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经过分析讨论 ,老师证明如下 :已知 :如图 1 ,△ABC与△A1 B1 C1 中 ,AB =A1 B1 ,BC =B1 C1 ,AD⊥BC于点D ,A1 D1 ⊥B1 C1 于点D1 ,且AD =A1 D1 .图 1求证 :△ABC≌△A1 B1 C1 .证明   在Rt△ABD与Rt△A1 B1 D1 中 ,AB =A1 B1 ,AD =A1 D1 ,∴Rt△ABD ≌Rt△A1 B1 D1 ,∴∠B =∠B1 ,又∵AB =A1 B1 ,BC =B1 C1 ,∴△ABC≌△A1 B1 C1 .老师证明时画的是锐角三角形 ,而我在分析时画的是钝…  相似文献   

20.
初中几何教材在讲完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强调指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不一定全等,就是说可能全等,也可能不全等.例如,如图1,在△ABC 和△ABD 中,已知AB=AB,AC=AD,∠B=∠B,显然它们不全等;如图2,在△ABC 和△A′B′C′中,已知 AB=A′B′,AC=A′C′,∠ACB=∠A′C′B′=Rt∠,则△ABC ≌△A′B′C′(即“斜边、直角边”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