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能止步于通俗化,而是包括紧密相联的三个环节: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是求理论之真,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重境界是务理论之善,即人民群众所要接受的理论必须是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重境界是致理论之美,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能够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性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南,也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育人的主流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人民群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成果的过程。当然,从我国人民群众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也是大众化的进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界定模糊;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不到住;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严重脱离新时期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等问题。故此,应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界定;采取通俗形式、循序渐进;关注民生,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住;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以理论成果造福群众,理论宣传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6.
双向互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与内在统一."理论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前提,重在"理论创新";"群众掌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体现,重在"理论武装",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双向互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重视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群众,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重视民生的现实基础、人文关怀和制度优势,从而真心接受、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外在体现。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通过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人民群众;通过政策宣传,让马克思主义以政策为载体走进人民群众;通过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通过实践内化,让人民群众在建设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通过氛围营造,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现实的层次性诉求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人民群众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理论主体的广泛认同,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功底扎实、善于深入浅出;群众要自觉入耳、入脑、入心。理论主体的层次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性诉求。  相似文献   

11.
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影响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主要有收入差距的扩大、多元文化的负效应、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等,导致部分民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主要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政府诚信与公众信任相统一,进而从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大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论述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说服人"、"征服人"、"改造人"三个基本环节.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环节之间不仅在横向上互动,也在纵向上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当前,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以"说服人"为基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以"征服人"为途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以"改造人"为目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理论与群众关系的论题,指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政治意识形态内涵上,从群众中来,是指马克思主义反映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到群众中去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把群众中的自发行动提高到自觉行动,实现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决定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是:从群众中来的实现途径和到群众中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具备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与结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注重发挥群体领袖的作用;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传统文化和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现表述内容的通俗化和多样化;发挥论战与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需要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体的现代化;提高普通民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参与度;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如何在实践中保持马克思主义三形态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保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第三,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精神和学科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对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院化、抽象化的现实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民生问题进行现实观照,并不断探索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本本主义,而是一种需要被大众接受并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作为拥有相对较高知识水平人群的高校,在这个阵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在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实践的要求也是民族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建立一支普及宣传的政治理论工作者队伍,同时发挥网络的作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进而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分众"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分众"是有意识地将广大群众划分为党政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党外人士、基层群众、青年学生和军队指战员六个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分众"教育要遵循科学规律,处理好大众主体与分众对象、大众化目的与分众化手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本身就具有时代化的特质;系统物质世界是差异协同的世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为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借助于人的本质属性及其多样化需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具体体现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