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寿亭侯”的错讹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说,关羽斩了颜良,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关羽)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关羽坚辞不受。后曹操将印文改为“汉寿亭侯之印”,关羽遂拜受之。表明了他“降汉不降曹”的意愿。故事颇生动,但却与史实大违,且有知识性的错误。 据《三国志·关羽传》,关羽杀死颜良,“曹公即表羽为汉寿亭侯”。其中的“汉寿”,为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县地;“亭侯”,为爵名,乃封侯之至微者,指食禄于比“乡”还小的“亭”的列侯。后人不知是浅薄无知,还是出于“尊关“的目的,却将“汉寿亭侯”讹作“寿亭侯”,宋人许观在《东斋记事》中说,绍兴年间洞庭渔人曾获一印文为“寿亭侯印”的古印,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有“寿亭侯印”一节,谓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有“寿亭侯印”一钮,洪氏已辨其非:“且‘汉寿’乃亭名,即以封云长,不应去‘汉’字”。但不少人仍沿其误;《三国志平话》则径谓封关羽为“寿亭侯  相似文献   

2.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3.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4.
<正>刘邦时期,陆续分封了113个关内侯.关内侯,是秦二十级军功爵的十九级.《百官公卿表》云,商鞅为法,为二十级军功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据朱绍侯先生研究,认为刘邦入关前奉行的是楚制;而入关后的约法三章“标志着刘邦放弃楚制,改行秦制……在战争中,刘邦积极推行军功爵制,争取各种人的支持,这也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汉书·百官公卿表》曰:“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皇太后、皇后的食邑巳有专文论及,本文拟就从公主的类别、食邑收入、食邑特权的限制及属官做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汉代公主的类别 汉代的公主有长公主和公主之别。 所谓“长公主”,《汉书·高帝纪》如淳注:“帝姊妹曰长公主。”这个解释太笼统。颜师古之注较为具体,即“年最长,故曰长公主”。其实,除此之外,重要的一条是受皇帝赐封者才能上算。如景帝姊刘嫖封为长公主,昭帝长姊鄂邑公主封为长公主等等。  相似文献   

6.
《段太尉逸事状》“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中的“都虞候”,有的版本印作“都虞侯”。按:“侯”古时写作(厂矢)。从古字形看,它是由“厂“和“矢”组成的,其义与射箭有关。《小尔雅广器》曰:“射有张布谓之侯”。由于古时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因而称之为诸侯。这里的“侯”字义已从“箭靶”引中为一种爵  相似文献   

7.
两汉翁主考     
汉代翁主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因此,认真地探讨一下她的名称由来、地位变化、食邑收入、属官及职掌等,很有必要。 一、翁主名称的由来及地位改变的原 因 诸侯王之女,在西汉称为翁主。对 “翁主”名称的由来,各代注家解释不一。西汉扬雄在《方言》中云:“周、晋、秦、陇谓父曰翁。”意即诸侯王之女由父主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前无咏史者。虽《秦风·黄鸟》哀人殉之惨,《小雅·六月》美北伐之功,《大雅·绵》赞营迁之德,《鲁颂·泮水》颂受降之武,有似咏史之萌芽,实则时人美刺之诗,且止述本旨而他无托意,非后世咏史之谓也。及班固有作,因事感讽,而咏史之名实始具。钟嵘《诗品》云:“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盖以其篇中有“忧心摧折裂,暴风扬激音”之形容,篇末复有“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之议论也。然而叙事平直,造语枯槁,故嵘又谓其“质木无文”,亦确论也。尔后百年.杳无嗣响。至灵帝时,郦炎作《诗二首》,始复见于吟咏。其诗云:  相似文献   

9.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10.
侯候侯,古文字作①或②,像前射向是空的靶子,表示箭射得准,有“美”的意思,引申为指代擅射的人,把他们尊称为“侯”。篆作③。已经有④了,但隶书又在篆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⑤,并且把④写成了⑥,把⑦写成“矢”,于是便成了⑧,楷书把它写成现在的样子。例如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侯”即第二等爵。又如《陈涉起义》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于借其音加形符的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里的篌,以及猴、喉等,都是。候,是从③演变而增加的新字。篆作④,由于隶书的直线破坏了篆体的圆润,将④中的③割…  相似文献   

11.
高帝五年诏中免除“诸侯子”的徭役并非鼓励关东人留居关中,而是为了优待关东籍士兵;《二年律令·户律》中的爵位田宅数并非授田数,而是对有爵者“食邑”量的规定;“高帝五年诏”不包括“又曰”后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义第一册《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 因笑谓近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翻检通行的苏轼作品集,其中“魏庄子之歌钟也”,多作“魏献子之歌钟也”,原来是编者将其中的“魏献子”改作“魏庄子”了.究竟是魏献子,还是魏庄子?编者这样改动对不对? 我们说,应该是魏庄子,苏轼写作魏献子,显然是一处笔误,编者改对了. 为什么这样说?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广车、辅车淳十五乘,甲兵奋.凡兵车百乘,歌钟二?,及其鎛磬,  相似文献   

13.
西汉诏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所谓“诏狱”,其名屡见于《汉书》纪传,如《文帝纪》载:前四年,“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这是诏狱之名始见于《汉书》者。又如《杜周传》载:武帝时,“(杜)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这是说武帝时诏狱及其涉及的人和事,更多更广。其后各帝在位期间也都有关于诏狱的记载。诏狱之名经常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说者以为锦瑟者,令孤丞相侍儿小名,全诗寓意深刻,但不知五十弦从何说起。刘昭《释名》箜篌云: “师延所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侯所作也。”段安节《乐府录》云: “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亦曰坎侯”。吴兢《解题》  相似文献   

15.
汉赋散论     
刘彦和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以汉代大赋而言,则“受命”谓其承袭《诗经》风喻的义旨;“拓宇”谓其扩展《楚辞》华(?)的体貌。于是汉代大赋便以其风谏的内容与宏丽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飞沫腾波,掀起一个光采眩目的浪花。并以它高滔振扬、伏演冲荡的力量,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或是欣赏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风楼雨窗,讽读萧《选》,小有陈怀,以  相似文献   

16.
狗盗鸡鸣:亦“鸡鸣狗盗”。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狗吠非主:狗见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非其主者。狗吠之惊:谓小惊忧。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行动。语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狗尾续貂:亦作“狗续貂尾”。亦作“狗尾貂续”。比喻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学艺术作品。狗彘不若:犹言猪狗不如。形容品行极端卑劣。白衣苍狗: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  相似文献   

17.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8.
答:所谓“六爵”,是太干天国后期的一种爵位制度。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王位之下都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太平天国没有袭用五等爵的制度。在太平天国前期,王爵之下,只设侯爵,无其他爵位;在后期,王爵之下另增设义、安、福、燕、像、侯六等爵位,合称“六爵”。为什么要改变爵位的名称?洪仁玕在《钦定英杰归真》一书中作了如下的解释:“今之义、安、福、燕、像、侯六爵胜过古之公、侯、伯、子、男爵多倍矣。盖公、伯、子、男等字是家人儿子之称,以之名官,实属糊混不雅之至。”  相似文献   

19.
《诗经·邶风·燕燕》的作者主要有三说,或谓卫庄姜作,或谓卫定姜作,或谓卫君作。今人多从后者,但意见仍不一致。还有谓薛君作之说。《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有关于庄姜的记载:“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  相似文献   

20.
五代封爵倒度在承袭唐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代封爵所给的食邑户数与唐制相比,实际上处是在一种混乱状态之中;实食封的户数普遍低于唐代水平.这与五代社会经济衰退有直接的关系;五代爵制主要沿袭了唐后期的制度.增加了郡侯这一级爵位;受封者所得爵名与其籍贯并无必然关系。其得名通常与郡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