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巫山是楚国的宗教神山,其地望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记载的巫山神女传说密切相关。关于巫山神女之中楚巫山地望,有多种不同说法。考索巫山神女传说的神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帝之女、涂山氏的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形象。《山鬼》之山,即今三峡之巫山,故宋玉赋中巫山神女之巫山,当仍以三峡之巫山为是。传世文献中,巫山地名多见,楚地范围内的巫山亦有多处,楚巫山得名则与古代群巫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相似文献   

3.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4.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山的关注,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表现。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的审美观照角度亦不相同。《诗经》时期,人们以山的高大为美,对于山的险峻持否定态度;战国、两汉文学普遍关注山的险峻,《楚辞》的态度承袭《诗经》,赋体文学则以之为美。上述文学作品对于山的不同审美取向,各有其深刻的文化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8.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当是炎帝季女瑶姬,是作者创造的喻指贤能之士的艺术形象,并以此表白自己效忠楚王的态度。赋中的“云雨”是对神女美丽形象的动态描写,喻指作者宋玉的德才之美。后来的小说语言以及现代辞书的解释,不符合本义。《高唐赋》的主题没有“讽谏”的意思。“讽一劝百”是汉赋的特点,不能以汉赋来框套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屈宋作品及汉代拟骚之作的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指出《九辩》既不是宋玉闵师或悼屈之作,更不是宋玉自抒愤懑之作,而当是屈原自述和抒愤之作。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评论者并没有将宋玉作为一个独立的批评对象,对宋玉的评论始终笼罩在屈原形象的阴影之中,也未能完全从文学的价值取向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宋玉及其作品.但是古代对宋玉的评论毕竞肇始于两汉,汉人关于宋玉其人其作的看法和观点,对后世研究与评论宋玉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12.
《山鬼》篇旨与祈雨关系密切,是屈原流放楚地时对所见祈雨之俗的文学书写,同时与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互文关联,在篇旨上有一致性。扮演山鬼之女巫以香草装扮自身,是整个祈雨仪式的首要工作,一方面是出于祭祀自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女巫借助香气迎神祈雨,这与楚人普遍"尚臭"之俗有关,也是荆楚"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之一。山鬼以"薜荔""女罗""石兰""杜衡"之类的青色植物装扮自身,与巫师祈雨所穿之"青衣"相关。山鬼又以"皇舞"仪式以及男女交感巫术祈雨,且求雨成功。而且,整个祈雨仪式是在夜间进行,也反映了楚地的夜祭之俗。  相似文献   

13.
《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借水神之口描写了一幢设计精致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屈原及当时楚国人之独特的建筑审美:房屋应成为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应强调建筑的装饰美和建筑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4.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为宋玉的《高唐赋》为山水文学作品,甚至认为是"自荐枕席""巫山云雨"的男欢女爱的文学作品,通过考证,所谓山水文学和"自荐枕席"是其表象,该赋正文是楚国祭祀所用的祭文。该赋具体产生的地点在楚国西部高山巫山,而巫山是楚国的神山(圣山),正文描绘了整个祭祀的地点、祭品、神职人员、祭祀要求和过程等,而祭祀的主神是楚国的"(东皇)太一"神。正文中纵猎"羽猎"仪式是祭祀的重要内容,楚王代天行高禖社祀之礼,与"神"交合以求雨于"天(社)",祈求楚国国家兴旺,盼使物种蕃茂。历代文人骚客往往被《高唐赋》和《神女赋》"自荐枕席"所惑,没有理解春秋战国时《高唐赋》所记载的历史文化的真相,造成千古误传。  相似文献   

16.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人关于巫山神女的辩诬与其对宋玉神女描写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围绕着巫山神女的辩诬问题,对于宋玉及其《高唐赋》《神女赋》的批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宋玉"妄"作神女故事,"诬"神女于不贞,玷污了神女的形象;一是认为宋玉所赋"发乎情止乎礼义","得诗人风化之本",而巫山神女的被玷污是后人所为,与宋玉无关。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在理学影响下的主观情绪化的不切实际的批评,而后一种观点能够发展地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是对宋玉及其《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正确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的后学,以风流儒雅著称于世。宋玉人如其名,纯洁无瑕,温润雅致,有"玉"一般的品质。宋玉隆雅、贵雅,喜好山水,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极为称许宋玉的儒雅风流。在生活中,宋玉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于浊世以求禄食,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操守。宋玉在赋作中更是继承屈原的志尚,崇尚阳春白雪,追求雅致的审美理想,推崇"君子""不素餐"的审美诉求,表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趣向。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审美的典范。诗中屈原追求美政,以身殉志;修养美德,九死未悔;以香草、美人、神话比兴,突显审美。屈原之求美,志坚情深;《离骚》之审美,意蕴丰厚。今人涵泳其中,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