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分析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动因的基础上,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归纳出这两个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希望通过对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机理的研究,对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融合和为这两大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在对经济系统协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关系与协同效应,确定出支配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并通过对序参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系统整体协同有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学视角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界定了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内涵,认为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有三个层次的生态特性:组织成员的多样性、成员互动的协同进化以及整个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对成员协同进化的稳定性及其数值仿真分析,发现企业之间的互惠与寄生协同进化模式是促进区域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主动力;组织成员的多样性是基础,是维持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成员互动的协同进化是维护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并相应提出我国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配套的基于综合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并以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协同创新项目为例,说明了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实用性。为政府科学客观地选择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主导项目群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也为企业申报协同创新项目时,提供判断项目合规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完成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化与规模化,发挥产业集聚与集中优势,是培育和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模式和集群网络要素链接结构,并以黑龙江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剖析,针对实证结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能否协同使用集聚区内企业间的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本文在综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对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9.
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产业绩效。文章基于外部环境的角度,从产业以外的五个关键因素:政府政策、金融系统的支持、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支出、外资投入强度入手,建立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两阶段DEA分析法,构建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产出以及经济转化效率值,并对效率值进行评价,以此制定提高创新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江露薇  刘国新  王静 《科研管理》2020,41(9):132-141
基于生态位理论,运用生态位强度、宽度及重叠度模型测度2012—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运用Moran′s I指数模型深入探究我国各省市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呈现出东强西弱的非均衡态势,但同构化程度逐步下降,区域特色逐步显现;(2)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存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江苏省为核心的东部地区高高聚集效应显著,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部地区低低聚集效应显著,局部地区存在低高离散和高低离散效应。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选择变异、协同进化、延伸优化和巩固提升等生态位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计算2011年镇江市5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本文采用SFA模型来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必要且合理的;镇江市七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产业内部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很大;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最高,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最低。最后,结合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推动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六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德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金 《软科学》2005,19(5):75-77
对产业集群概念、特征及竞争优势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德阳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德阳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群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与新趋势,阐明了我国现已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也出现了由南向北的投资战略趋势,依据黑龙江省特点,提出了黑龙江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应建立以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发展战略的新型工业产业集群以及建立与俄罗斯、省际、省内间的区域协调机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四川区域经济近年来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发挥四川动漫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优势,将二者进行协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通过对四川区域经济和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分析,从区域划分、创新协同、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四川动漫产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耦合协调系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从投入产出、实力效率角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 2012-2019年湖南省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产业的创新协同度进行测度, 同时测算科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七大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当前科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协调达到“中级协调”区间,科技服务业实现快速提速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各子行业中, 科技服务业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区间,与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度仍处于“初级协调”或“勉强协调”区间。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需要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而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政府作用。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者,间接参与创新过程,并引导和影响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为例,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包括改善地方软硬环境、促进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孵化器建设以及实施“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等。同时,本文也分析了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推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包括把握北京城市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继续推进“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健全法制环境;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购买等措施扶植重点产业发展,以及密切官产学研联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育重视合作与交流的地方文化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产业转出地的“推力”“拉力”和产业移入地的“引力”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转移的动因,认为机器代工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转出地“拉力”会减缓甚至抑制我国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运用2008—201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代工改变了制造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缓解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成本压力,提升了行业竞争优势,增强了产业转出地“拉力”,表现为地区专门化率的提升,进而抑制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2)当劳动力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后,机器代工使得制造业部门生产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高于起初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比,有效地增强了产业转出地“黏性”,抑制了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分析模型的设计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度分析模型,运用区位商法,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度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整合装备制造业资源,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