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是检验和衡量社会历史领域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却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点。“十三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生产力标准具有决定的意义,这个论断决不只是一般地重复已有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提出实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社会标准系统与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2.
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并不是离经叛道,更不是异端邪说,而是我们党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理论。 (一) 生产力标准,彻底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个基本观点。 我们知道,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 ,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 ,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面临第五次产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以至社会革命更大影响的思想,是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发展.依据这种唯物史观,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革,这就是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恰当地评价改革成果必须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在唯物史观视野内,生产力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和现实性标准是判断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是最高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的价值标准,现实性标准是前提性标准。但三者具有总体的一致性,具体的矛盾性。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是检验和衡量社会历史领域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却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点。“十三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生产力标准具有决定的意义,这个论断决不只是一般地重复已有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提出实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把生产力做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后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是时代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工业社会和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社会是相对应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对应,以知识创新和转化为基础的文化生产力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及其基础的诞生是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被文化生产力所取代、商品经济形式被知识经济形式所取代、物质主导的社会被知识主导的社会取代、物化的主体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取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二者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把实践标准作为共同前提和出发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物质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系社会主义的本的基本观点,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二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物质力量,共同的核心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较之“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的化特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本点,即推动历史演进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是历史发展的强大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体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现代科技革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技革命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了挑战。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并不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否定,它和西方的科技决定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技术并非现代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理论前提的,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得以诞生的。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返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理论范式的规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已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史和发展史角度来探讨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关于生产力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在人类生存和人类解放中的前提地位。而我们过去的一个深刻教训,恰恰是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恢复了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发展什么以及判断标准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真正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学习小资料     
<正> 问:为什么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来源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两大基石,从两者辩证统一的全新角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其直接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体论、社会有机论的原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内蕴于其共产主义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