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终身体育观念下初中武术运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感,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从而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为此,对终身体育视角下初中武术运动的开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终身体育视角下初中武术运动的定位;之后分别从合理安排武术课程,激发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不断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重视武术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结合,强化武术运动开展中“家——校——社”育人合力的形成几个方面提出了终身体育视角下初中武术运动开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土洋之争"为武术进入学校奠定了基础;建国印年来学校武术教育经历了雏形时期、低谷时期、恢复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困境时期等时期的特殊形态,在此基础上,展望学校武术教育的未来和逻辑走向,即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将进一步凸显国家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培养目标上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内容上将打破传统,更加体现学校特色;在方法上突出攻防技击方法,强调应用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应借助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并要求各个体育项目课程也要相应的进行变革,明确社会职能,凸显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终身体育的时代价值,之后阐述了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的定位,最后分别从基于终身体育理念转变武术教学思想,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几个方面提出了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问卷调查和实验对比的基础上,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武术课堂教学和武术课外锻炼有机联系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武术技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育策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不断积累、发展、丰富而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它对人民、尤其对青少年身心均衡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武术运动,做过许多重要指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主持国家教委工作期间一再指示,“要把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正规教育”。近十年来,国家教委主管体育工作的主任,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等做了一系列工作。原副主任何东昌要求,将“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总纲之中;邹时炎副主任亦狠抓这一工作的落实,一再在有关研讨会、座谈会上讲话、批发文件,为推动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最近,柳斌副主任指出,“要把推行武术的一操、一拳写进文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一掌握、二经常锻炼”;“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武术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在中职学校武术教学中对216名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创新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树立了终身体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李微  王智慧 《体育与科学》2012,33(1):44-47,64
古代与近代武术的发展对现代学校武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古代和近代学校武术的演变过程和推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然与战争条件的影响;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文武分途的出现;民间、军旅武术的发展以及武举与武学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古代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因.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主要基于政治原因;体育社团和有识之士的提倡;增进健康和锻炼体魄的需要;土洋之争促使对武术的重新认识;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的大力提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官学中学校武术从夏朝到清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阶级代表下的学校武术到大一统下的学校武术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了解,总结得出以下两点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建议:学校武术应该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学校武术应该生活化。文章认为“需要”和“生活化”不仅是学校武术健康发展的根本,还是发展我国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日本学校武道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得出体系化的日本武道各项是日本学校武道发展的基础等结论,并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基于武术拳种形成完善的学校武术体系;(2)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形成适应学校教育的教材、教法;(3)中国学校武术发展要重视学校武术类场馆建设;(4)中国学校武术协会(俱乐部)活动是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高校武术人才选拔的基础;(5)中国武术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了日本武道之前,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中国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粹项目,理应在健康中国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在解读健康中国内涵与分析武术健身健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健康中国视阈下武术发展战略的调整建议:考虑民众武术需求,调整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鼓励群众参与;针对不同武术领域,改革发展方法;加强健身功能宣传,营造舆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发挥武术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改革发展历程,为武术发展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潮流,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创新驱动的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武术改革发展分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改革武术组织系统;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为目标推促社会武术发展;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方向改革竞技武术规则制度;以武术人才培养为目的改革完善武术学科建制;以传播民族文化为指引实现武术文化的世界推广。进入改革发展新时代,武术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力再发展的路径:武术健康创新驱动健康中国;武术文化创新驱动民族文化;武术教育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武术研究创新驱动学科建设;武术市场创新驱动国家产业。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丈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四川部分高校开展武术功法运动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开设武术功法课程非常少,还处于起步阶段;武术功法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健身、技击和竟技价值,在我国高校开展武术功法课程可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在高等体育院系开展武术功法课程是...  相似文献   

15.
课程、教师、教材、学生4个因素是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在课程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增加武术比重;在教材方面,应以“淡化套路,提倡攻防”为原则,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在教师方面,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课教师必备素质,并建立考核、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在学生方面,要以民族精神、新型教材、教师魅力激发、增强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上述4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成武术教育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术健身操是以中华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主要表现形式,弘扬和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增强儿童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锻炼形式。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着重阐述其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以期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对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民族性是其健康友展的根本,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是保证其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高效传播的有效途径与手段,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行发展,是体育全球化的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提高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是保证武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网络化",拓展新型空间;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社会化",加深民族记忆;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生活化",服务人民群众;着力打造中国武术"世界化",推进文化入世,从而使得中国武术越走越踏实,实现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以奥运项目为主体的情况下,在西方体育与韩国跆拳道、日本剑道与空手道、泰国泰拳等亚洲武技的激烈冲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武术该如何生存与发展?是自生自灭还是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得到传承与发展,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武术进入学校必要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得到国家与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让中国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目前国际化新形式的背景下,对我国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探析.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探索,综合分析了如何推进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来适应国际化的新形式,并提出了如何促进武术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相应措施,以期为我国武术在国际化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