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郜霄 《科教文汇》2010,(19):156-157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是最早对性别角色社会化进行研究的,他认为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两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成熟过程,而这种性别的差异实际上是与文化和社会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在跨性别交际中,性别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不同性别的语言运用规则,而且制约着他们交际的言语风格。然而来自不同文化的两性在进行交际时,往往因文化和话语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交际失误。本文首先从分析性别文化与两性话语风格的差异入手,然后结合这两方面着重从语用角度对跨性别交际中的交际失误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试图找出解决跨性别交际失误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生物学差异,人们倾向于认为两性同样存在社会差异和价值差异,导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对道德的僭越。性别偏好问题体现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性别偏好背后隐藏着道德教育的很多弊病:文化障碍、功利性和过度量化。在此基础上,为改善性别偏好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政策,而且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的现状;推进性别平等与扩大性别差距的措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法律法规、社会环境、两性状况和大众传媒四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5.
“性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雌雄两性的区别,通常指男女两性的区别。人类的“性器官”也称“第一性征”,是判断男女两性的最显著的客观标志。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因改变性别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性别话题的关注。为此,笔者走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中国性别重塑外科中心”,这  相似文献   

6.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根植于女性主义运动,是女性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体现。她们试图用女性独特视角研究教育问题,其核心是关注两性平等和性别公平的教育。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批评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平等与共享,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撑和推进,以性别平等为理念的先进性别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文章对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文化进行了解构与反思,提出了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认识和创新,并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突破点和面对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制度、家庭和经济是影响两性平等并使性别不平等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观念影响,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于男性,导致了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晚年生活更易陷入贫困。在新城镇建设中,大城市郊区的就地城市化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重大冲击,社会保障成为这些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调查显示,两性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仍然存在,经济独立性差仍是女性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社会经济特征,并且贫困女性老年人的保障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在就地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养老政策体系的性别公平设计,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女性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支持度,才能推进两性获得同等的养老权益。  相似文献   

9.
王薇 《科教文汇》2012,(7):106-107
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和性别的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比较两性英语语言使用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吴欣桐  陈劲  梁琳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59-1667
性别化创新是一种新兴的创新范式,能够反哺科学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对两性的责任。性别化创新的分析逻辑,是从逻辑起点和过程演进两方面来解构性与性别分析法的嵌入。性别化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对科学研究进行性别维度的反思,性别化创新的过程演进是将性与性别分析法嵌入科学研究全过程,涵盖了对性别数据、女性经验与经历的收集、汇总、分析、挖掘和转换方法,并与外部的科学研究与创新环境形成互动。性别化创新的分析逻辑强调了性与性别要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完成女性数量修正、制度修正和知识修正,从而对科学研究本身进行反思与逻辑重构、输出对两性的责任与普惠价值取向,并实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吕青 《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142-145,150
流动妇女进入城市,面临的是城市两性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收入差距拉大的环境,她们更容易从事职业地位低、收入低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经济地位的边缘化使其发展受阻,也不能为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而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与父系制的叠加影响使她们少有发展资源,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陷于争取个人发展和退回传统家庭的两难境地。流动妇女的边缘化与社会制度、文化有关,只有从制度层面上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实务层面上构建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陈昌霞 《科教文汇》2009,(16):72-72,80
当代男、女大学生仍然存在明显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男女大学生对不同性别的职业期待有着趋于一致的评价,但男性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更为显著。文章并就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的影响和高校如何开展好大学生两性平等就业教育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欣桐  陈劲  梅亮 《科研管理》2019,40(3):133-142
由于性别的社会建构属性、创新成果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性别影响评估”作为一种政策分析工具,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评价实体和非实体创新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过程视角出发,提出“创新管理中的性别影响评估”,包含了筛选、设计、审查和价值实现四阶段和评估工具包(投入-产出-影响模型、影响评估标准矩阵和空间递推矩阵)。随后,以失能老人辅助器具的市场探索为例,将性别影响评估应用于该行业。创新管理中的性别影响评估为创新成果本身及其外溢的社会性别影响提供客观评价和反身思考的机会,促进创新成果达成两性共享、服务社会以及社会普惠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双性同体,和谐共生的两性理想,探究其客观原因是由于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改变了海明威的两性观念,主观原因则是复杂的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海明威的两性观念与创作实践对美国两性文化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吴欣桐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71-1679
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随着现实情境和理论演进而不断拓展。对创新管理范式进行性别化的解构和重塑,是在创新管理研究成果之中加入性别维度、进行理论的性别化再建构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承担对两性的责任、实现社会普惠。性别化的创新管理,融合了女性主义科学史、性别与科学技术、性别与管理实践、性别与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的理论成果,是以创新全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正制度、修正知识和修正数量”三种性别化创新策略,对创新战略制定、创新计划制定、创新项目组合、创意发展、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商业化和阶段性调整八个阶段实现性别化解构和重塑,从而解决原有创新管理过程的性别盲视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创新管理的性别价值倾向性,实现创新管理中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提升人文关怀和道德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赵若纯 《金秋科苑》2011,(14):163-163
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双性同体,和谐共生"的两性理想,探究其客观原因是由于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改变了海明威的两性观念,主观原因则是复杂的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海明威的两性观念与创作实践对美国两性文化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中国变性之父”的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自1990年以来,通过临床实践,又加理论上的悉心研究,对人类性别的区分提出新的见解,即除男女之外,还有5种性别。何清濂认为,准确地说,人的性别已知有7种,或者更多。除了众所周知的男性和女性外,其他5种性别的人分别为:假男人,即女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X;假女人,即男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Y;两性人,即阴阳人;无性人;变性人,即本身为男性或女性,却强烈要求变为异性。谁也不知道全中国每年有多少男女性器官异常的婴儿出生,但如果简单地把这种婴儿…  相似文献   

18.
谢挺  罗强 《内江科技》2011,32(10):31+37-31,37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对网球运动进行分析,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关发展网球运动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男女两性在个体上的比例大体是均衡的,有的地区表现出些微的失衡,人们担心由此会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研究证实,远古时代的男女两性数目比例明显失调,其间的悬殊说来让人震惊。这种“高性比”的两性构成模式,可能对史前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多愁善感,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斤斤计较……这也说明,男女两性在人性中存在一致,又因为现时社会假设的不同而存在区别,例如人们假设女性应该柔美妩媚,男性应该睿智刚强。如果仅从生理性别角度理解中性的概念,它应该兼具男女两性的特点,有人将这一特点利用起来,认为它可以成为潮流中的一段时尚,于是你会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