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语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中的绝大部分汉字词汇是由中国传去的。日本人民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等。现在,其中又有不少汉字词汇传入中国,成了现代汉语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汉语中日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两国人民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日本人不仅借用中国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包括不少汉语成语谚语。但这些成语谚语在日语里并不是以汉字形式出现,而是被日本人译成了日语,以日语的形式表达。本文就这一类成语谚语的出处和喻义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与日本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中国学习日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日本,学习中文的热情也很高涨。自古以来,中国的汉语与日语文字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日语从五十音图到各种短语表达,都借鉴了汉字,深受汉语的影响。因此,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母语汉字的影响,从字的表面来理解日语,这也造成了不少的错误影响。而在这之中,最为典型之一便是惯用句。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也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先是用汉字记载日语,后来又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假名。因此,汉字从古至今都是日本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部分。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从字形上看,大部分与汉语中使用的汉字词汇相同或基本相同,但从词汇意义方面分析,一部分词汇经过日本社会长期的使用已经变为日语词汇,与古代传入日本的汉字词汇本来的意义有了差别。这些词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会产生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试从汉语和日语对比的角度,分析比较日语中的部分汉字词汇与汉语的词汇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5.
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6.
汉字、汉文化与日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汉文化与日本文化张宽信在语言学上,日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却使日语与汉语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大约在公元三世纪,日本民族还没有来得及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字时,汉字就传人了日本,日本民族的祖先便使用汉字来记录日本语言,使汉...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的汉字是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表意的汉字与表音的假名混用是日本文字的显著特征 ,因此 ,学习日语必须重视汉字部分的学习。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并长期使用的文字 ,这给中国人学习和理解日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汉字传入日本后 ,经过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改造 ,已成为日语中的一部分。相当数量的日语汉字在书写、语意、发音上已与汉语毫无共同之处 ,或已发生了部分偏离。所以 ,要正确掌握日语汉字 ,不能简单地从汉字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日语汉字 ,应当正确识别二者有哪些不同 ,找出其内在规律。一、日语汉字在形体和写法上与…  相似文献   

8.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600多年的时间。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语特点的日本文字—日语。汉字译语在明治时期作为外来文化输入的主要手段,对于日本接受西方文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媒介作用。1000多年来日本人接受了汉字的用法训练以及汉字的思维方式,这便构成了今天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模式。晚清以来,日语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出日语语言文化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严文红 《考试周刊》2012,(46):24-26
日本汉字源于中国文字。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日本以后,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被吸收到日本语言和文字中去,与日本固有的语言和文字融为一体,成为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汉字对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文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日本和中国同处汉字圈,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两国都就汉字作了简化,并得以实施。以日语常用汉字表为基础,以中国通用汉字7000字表为参照系,就简化字的字形作了比较。试图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提供关于汉字学习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语好不好学,一直是日语学习者关心的问题。有人说:"日语学习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英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虽然不可一言以蔽之,却因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日语当用汉字,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开始阶段极为容易,入门学习阶段首先占有一定优势的客观因素,被传"笑着进去"也不为过。但由于日语语法和语感的特殊性,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增加难度。使得学习者慨叹:学日语真是"哭着出来"。因此,弄懂日语是否难学,也许对日语教学定会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日语词语比较汉语、英语等语言都要多得多,副词副助词语义变化多端,同义近义词语相对较多。语义"连、甚至"的日语近义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各个表示"连、甚至"意义的近义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各近义词既互相关联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日语词语用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私小说是产生于日本 ,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小说形式。中、日私小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日本私小说的“自我”是自我封闭、不求进取 ,向内深深的反省 ;而中国私小说中的“自我”却在喟叹感伤中潜伏着进取、反抗、并伺机向外扩张个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作家的个人境遇、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河上肇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初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中介者之一。晚年的他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隐居转入汉诗创作,并投入对南宋抗金诗人陆游为主要对象的鉴赏与研究。他以汉诗创作与鉴赏的方式寄托了反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心志,同时也汲取了古典汉文学的精神资源。河上肇汉诗堪称是在文化领域坚持深层的反战抵抗,代表了一种曾经被炮声淹没而值得后人静心聆听的声音。河上肇汉诗不仅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日本学者的角度,实践了古典汉诗文的现代价值与跨国意义,而且从一个著名《资本论》日译者的角度,提示了古典汉诗文与现代马克思学说之间的精神相通性。后者是“西马”诸家迄今所乏而未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世界神话具备“创造”、“变成”、“产生”这三个动词的意义。研究古代日本神话思想,不仅要和中国古代神话作比较,还要研究古代朝鲜的神话。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构成了完整的古代神话思想。古代朝鲜、日本神话所表达的是“产生”和“成为”的神话思想,“创造”思想微乎其微;而中国的古代神话里既有“产生”和“成为”思想,又具有“创造”思想。它和古代朝鲜、日本的神话思想有相异之处。古代朝鲜和日本的神话思想相类似。  相似文献   

17.
日本读本《三七全传南柯梦》是曲亭马琴受唐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启发而创作的。虽然两篇小说都具有佛教思想,但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具体阐释不同。笔者试图通过两者的比较,凸显不同时期中日佛教思想因本土固有思想文化的互融而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日本曾经是一个农业岛国,在深耕细作的稻作农业社会中,期盼五谷丰登、渔业丰收、人丁兴旺、延年益寿、平安健康的祈福观念与大陆农业国家没有太大的区别。日本的吉祥观念深受中国大陆的影响,吉祥物既有大陆文化的继承也有岛国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一点从“和纸”制品如提灯、风筝、扇子、唐纸、千代纸图案以及青森大型灯会造型等与“和纸”有关的文化事项中得以窥见。透过具象的文化载体以及文化符号,可以从更深层面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的寿文化词语进行对比,揭示了隐藏在这些寿词背后丰富的文化语义,说明日本民族在认知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中国人的认知方式,移植中国的寿词概念和语义,另一方面通过对本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的感知和体验,采取择优渗化的方法,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寿词。  相似文献   

20.
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少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中表现出了露骨的侵华图谋,他们极力在中国史研究中寻找侵略中国的理论根据,将日本对华侵略合理化、合法化,为侵华献计献策。此类所谓的“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事实上已经堕落为侵华的史学。这些都在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研究的主要人物,如内藤湖南、白鸟库吉、桑原骘藏、服部宇之吉、矢野仁一、有高岩、秋泽修二等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其中内藤湖南的“内藤史学”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