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学校体育中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其溶入社会,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学校体育的社会特性,学校体育对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校体育从运动参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设定了课程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健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21世纪的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就是大学生一个不断锻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可 《体育世界》2007,(6):36-37
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的社会学功能进行剖析,寻找出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毕业尽快溶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玉巍 《冰雪运动》2011,33(5):51-56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对健康的理解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本文通过对健康概念、社会适应概念的分析理解,并通过对创设情境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结合本人体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彬 《体育世界》2007,(3):26-2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对学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心里适应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在其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培养合理积极的自我认知、调节情绪状态、谐调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治疗心理疾病等,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难以比及的独特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体育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并解析了体育对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作用的机制,同时,提出了体育对大学生的宽容性缺乏影响的问题,进而,为高校改革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燕红  严运旗 《精武》2013,(36):114-114,116
社会适应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等,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现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体育游戏概念、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从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经受挫折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超 《体育世界》2014,(12):68-69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针对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做出新的阐述,提出四个“有助于”,即认为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体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性的提高;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精神。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南华大学的独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了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和年级上存在明显差异,群体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现象。针对该现状分析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因素,提出: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发挥大学体育教育优势和个体优势培养,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等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快速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4.
鞠恒学 《体育世界》2014,(10):25-27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具有独特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或竞赛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等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助于学校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的整合。学校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运用指标序号法构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按照权重系数大小分别是角色适应、社交适应、生活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区分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运动项目本身特点来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集合已明确的17种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因素模型,调查这些因素对女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气、个人体育运动参与能力和学校体育运动支持力度是主要制约因素,但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具备相应条件支持和较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时,能克服其它困难参加体育活动。建议:大力发展女生体育俱乐部、开设专门针对女生的大学体育课程、营造积极的大学女性体育文化,培养大学女生宿舍体育氛围,并且避免牺牲学业和男生的体育利益。  相似文献   

17.
刘伟 《体育师友》2006,(4):48-49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责任感及体育道德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手脑并用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具有途径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同时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校建设拓展训练基地,开发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健康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为此,本文针对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施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冰  江娟 《体育世界》2009,(5):38-39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而乒乓球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乒乓球教学和比赛,施加特殊的教育因素,设计虚拟的社会环境,探索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探寻提高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有效途径,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