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温度计"这一节中,提到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什么是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的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将信将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3个实验,分别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加以演示.  相似文献   

3.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4.
《热胀冷缩》(第一册第十课)属观察实验课型。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应从观察开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自行实验”、“拟题讨论”等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实验、研讨中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在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课文是通过加热铜球能否通过铁圈这一实验得出结论的,我看过许多参考资料,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为了证明固体有这一性质,设计的也往往是证明铜片、铁片等金属的实验,我认为只通过金属这一种材料就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点勉强。我在教这一课时,又设计了证明橡胶球有这一性质的实验,为学生的归纳概括多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6.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  相似文献   

8.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文中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创新教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该教具具有效率高、现象直观明显、数据严谨、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以结合对实验材料的形态和种类的创新性选择和处理,使得整个探究的数据及现象更加饱满,帮助学生完整归纳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三种教法以及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第一种教法:教师按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为学生做了规范的、清晰的演示,然后要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讲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往往先演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而冷缩是热胀的还原,所以不如热胀现象吸引学生,容易忽略对物体冷缩性质的理解和记忆。现介绍一种固体冷缩实验装置。由于固体在冷缩时产生的力量,作用于玻璃管上,使玻璃管变形断裂,并有断裂  相似文献   

11.
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第二册热膨胀热传递这一章中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按课文是用药棉浸酒精燃烧给铜棒加热,使指针偏转来演示。这个实验,由于固体热膨胀微小,学生肉眼看不到,观察到的只是指针的偏转,效果不理想。鉴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热胀冷缩(一)》是鄂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九课,它是属于实验型的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装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我按照下列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白玲 《黑河教育》2013,(3):17-17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学习目标1.认识水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流程一、情景引入。引出目标播放电水壶烧满满一壶水的录像,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看录像,思考问题。教师追问什么是热胀冷缩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4.
“固体的热胀冷缩”补充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六册)一课,在指导学生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验证铜球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规律来说,由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即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显然有些缺乏说服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日光灯启辉器做“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钟祥市长滩镇游集小学张子银(431931)在自然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直观的教学手段,只有使学生直接感知,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种类很多,但大都是间接感知的,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讲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十分明显,学生用肉眼很难观察。教师用书上介绍的铜球通过铜环的实验演示的难度较大,主要是铜环和铜球的制作要求高,不加热能通过,加热后不能通过的尺寸较难把握。一般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很难找到这样的铜球和铜环。鉴于这几个原因,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类似实验,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冷与热》中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是让加热前的铜球套过铁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套过铁环来比较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笔者在操作此『实验中存在固定架的稳定性差,操作时带来不便,同时不能以铜球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制作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教具,先用木板搭成一个固定台,固定台上安装一个带有音乐和灯光的电路板(如图一)。接着用两根35厘米左右长的铁棒搭成一个固定架,固定架上固定着可换下铜棒、铁棒、铝棒等可加热的固体,中间留有一张纸条厚度的空隙。使用说明:首先用一张小纸条穿过两个固…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和固体,发现了它们具有什么性质? 生:固体和液体受热后就会膨胀,受冷后就会收缩。 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自然界中,除了有液体和固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 .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2 .学会设计和操作气体有热胀冷缩的实验。3.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主动探究的习惯。课前准备 :1 .教师演示材料 :热喷泉实验装置、瘪乒乓球、烧杯、热水、投影仪、投影片 ,实物投影仪。2 .分组材料 :水槽、热水、平底烧瓶、小气球、纸质饮料盒、透明胶纸、剪刀、滴管、带有玻璃弯管的胶管、小锥形瓶 (内装少许红水 )。培养皿 (内装少许肥皂水 )、集气瓶、小毛巾、酸奶瓶、玻璃注射器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