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晔武 《情报科学》2005,23(2):171-174
本文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显性知识及两类隐性知识的内涵,提出了三类知识间相互转化的九种知识创新的模式和知识创新的三重知识螺旋模型,最后研究了知识创新的空间“场”。  相似文献   

2.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发现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明显存在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称。本研究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并认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毛静华  刘红丽 《现代情报》2005,25(9):184-186
隐性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资产,挖掘、保留和共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讨论隐性知识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库的形式将企业的案例、技巧和思想火花等收录起来,从而达到挖掘和保留隐性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创造奈件。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东林 《情报杂志》2007,26(6):57-60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馆隐性知识不仅能推动馆员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而且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性决定了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层次结构、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与转移、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KM中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建华 《情报科学》2006,24(5):762-766
针对现有KMS模型对隐性知识缺乏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现实,本文首先对隐性知识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了隐性知识的获取策略;进而对隐性知识的表示与存储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提出基于知识地图之专家定位器和隐性知识社会化理论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以指导企业KM的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框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一直是学术界和应用领域重点研究且难以突破的问题,本文从本体论(Ontology)出发,分析了本体论在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框架,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张海英 《情报科学》2002,20(6):654-657
隐性知识成为形成企业知识资产及优势的源动力,也是知识管理重要内容。本文从OECD的知识划分入手,阐述了隐性知识的涵义、进行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从员工和隐性知识两个角度总结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模式,提出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隐性知识管理的五项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隐性知识内部转化的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孙巍 《情报杂志》2006,25(7):68-70
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和物化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的转化进程,并构建了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型的运动机理图,进而将知识创新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知识体系进行细分,首次提出了亚隐性知识的概念。通过对三种知识类别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特点。亚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知识挖掘,而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互动反馈,并据此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杰  宿慧爽  李京文 《情报科学》2007,25(4):490-493,631
本文从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隐性知识的流动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理清了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路径,从而为促进我国内外资企业之间的隐性知识流动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与实现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静  张微 《科教文汇》2007,(8S):129-130
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时的主要障碍。对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大的独占性和竞争力,隐性知识通过内部转移被企业成员吸收和消化而导致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连娟 《情报科学》2006,24(4):636-640
显性知识仅代表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大部。研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知识分类研究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阐释、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转移、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影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知识是组织的宝贵资源,隐性知识的转化、共享和利用会极大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然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与组织成员利益紧密联系的成本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知识转化的成本依赖于诸如知识的种类、组织环境和技术、时间等因素,与人脑的输入输出、存储、处理等能力也有关。  相似文献   

14.
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隐性知识传播与共享是企业获得持续优势的关键,本文基于隐性知识的特点对隐性知识传播障碍进行分析。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冷晓彦 《情报科学》2006,24(6):944-948
隐性知识是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源泉,从企业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测量与获取、对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进行述评,能作为一个组织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资源。转化模型、转化障碍、转化方法、转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目前隐性知识管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企业隐性知识的主要内涵;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相互之间、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建立了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模型;结合我国企业实际状况,较详细地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李长玲 《情报科学》2004,22(3):279-281,326
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图书馆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同样也必须加强其内外部的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本文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隐性知识更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共享的显性知识,为企业和个人服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给出了一个“手机设计原理的本体知识库”,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提高隐性知识转换速度,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企业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剑琳  屠航 《现代情报》2005,25(9):190-192
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探讨了企业显性与隐性知识管理的有关模式,分析了隐性知识的各种流动与转化形式。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处理过程和运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