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高校的工科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工科教育缺少人文素养。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将人文素养融入工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思考,探索在工科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的途径,构建完善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脑体结合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兴起和量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量子力学的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的建设是满足学生对于量子力学知识与技能需求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传统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的问题分析,并提出高等量子力学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以及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高等量子力学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
MOOC教学是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新工科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深度融合等角度对MOOC与新工科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统筹开展的路径。最后以协同推进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案例,提出将二者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加速教育教学的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由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新引进了不少高学历人才,使其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如新任高学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不注重教学研究、职业技能薄弱、科研与教学脱节以及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发展趋势的关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调整政策,加强科研反哺教学,服务国家建设和特殊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等策略,以期提升新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国际接轨.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同时基于评估(认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教学理念、教研教改、科研反哺教学、新工科教育与专业认证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思路.这对于同类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为基础,根据新工科建设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以及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传统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为提高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升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工科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也为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区域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应围绕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职责和重要使命,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几年经济进入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国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主要抓手。经济领域里政策的调整必然要求教育领域与之配套。"新工科"是调结构转方式在教育领域里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新工科"尚不构成大规模的教育实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学科交叉的理念。工科专业应积极融会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人文社会学科专业要积极为工科专业服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复合型、杂家的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改革,通过语言文学教学、跨文化交际培训、教育方法指导、文化推广等路径参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为国家经济转型服务,承担专业的社会责任,为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应对"新工科"趋势做出示范。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与工程专业认证的实施,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充分挖掘教学实验室的利用潜力,全面贯通课堂、培训、项目、比赛与科研的全链条培养渠道,创新“五早”人才培养模式:“早进实验室、早进行培训、早申报项目、早参加比赛、早参与科研”,切实提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十余年的实验探索结果表明,该模式成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工程力学是机械类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对该课程进行建设可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一要出人才,二要出成果,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从五方面阐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建设,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相应地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核心任务,基于“城市公共交通”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团队是大学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力量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是科技教育创新的主要生长点,是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沃土。因此,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管理思想创新,必须从团队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学术、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这对于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的工科高等教育发展要强化工程教育、强调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鸡肋化”的弊病。文章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专业实验课“鸡肋化”的危害,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认为通过教学内容“工程化”、教学模式“舞台化”、实验室管理“开放化”和实验考核“科学化”,可走出专业实验教学“鸡肋化”窘境,推动专业实验教学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应当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创新增进新的认知与探究,构建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人才教育体系。文章即以独立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为主要讨论内容,新时代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于具体革新原则,并对当下教学革新困境进行详细分析,明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构建,以促进更多社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主要讨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教改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专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利用此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对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组织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与创新精神、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与探索精神、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一定要在教育上注重创新,以新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创新教育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研究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一系列行业背景和国家政策,对高职机电类人才提出新需求,培养具有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成为主方向。实践表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一定是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很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鉴于此,在机器人课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传统的机器人课程的教学形式,借鉴案例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将机器人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详细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软件工程教育产生的冲击,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软件工程教学的改革,有效促进高校对软件工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