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吴萍 《英语广场》2016,(2):44-45
本文以小说《丰乳肥臀》中英文版为语料,梳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同时从译者的翻译美学和原文的语言特征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成功"出海",打入欧美市场,"圈粉"无数.本文以最具代表性同时亦最受外国读者喜爱的玄幻仙侠类小说为例,从Wuxiaworld等小说翻译网站上收集120部小说的英文译名,基于异化与归化理论视角,从语义、形式、文化三个层面归纳和分析玄幻仙侠类小说名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中国网络文学翻译和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今翻译界已广泛认同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张爱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自译小说《金锁记》时集中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原作《金锁记》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英文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综合对比原文和译文,从颜色和声响、成语及俗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异化策略的体现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如今翻译界已广泛认同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张爱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自译小说《金锁记》时集中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原作《金锁记》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英文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综合对比原文和译文,从颜色和声响、成语及俗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异化策略的体现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最主要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实际涉及的是如何沟通和移植异域文化,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困难。由于翻译目的不同,杨宪益和霍克斯对小说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存在较大差别。杨宪益夫妇旨在尽可能多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因此多采用异化手法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而霍译主要采取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策略,力求使读者易解,但在翻译实践中也在多处采用了异化策略。实践证明,在进行文化移植时,直译和音译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以庞大的叙事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必读小说之一,直至今日仍不断复译。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为翻译增添了难度,更考验译者的功力。选取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和吴漠汀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在翻译目的论关照下探析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采取"归化""异化"等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张艳萍 《现代英语》2023,(11):77-80
《儒林外史》小说中展现的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极具民族特色。文章选取《儒林外史》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酒英译进行分析,通过对茶文化、酒文化的译例进行具体探讨,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译者应以助推中国文化为己任,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和忠实还原民族文化特色元素的翻译策略,从而适应中国背景下古典小说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玄幻小说在海外走红,越来越多的作品涌向国外,为中国文化输出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玄幻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承载内涵,文化空缺则会造成一种语言中的个别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缺失,因此,语义空缺为英文翻译提出了挑战。同时,翻译的水平——尤其是在中西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下——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与传播,语义空缺的各种情况及其翻译方法值得探讨。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网络玄幻小说《斗破苍穹》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与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翻译策略,可以帮助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晓莉 《考试周刊》2012,(31):23-25
文化翻译因其负载意义的特殊性一直是翻译的难题,林语堂英文写就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富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通过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析归纳,从目的论和操控理论,以及当时的写作社会背景等多角度分析林氏采用以异化为主翻译策略的原因,对文化翻译策略提供一些启示,在不同的目的和时代背景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两种翻译基本策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随着当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英文小说翻译已成为当前文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际翻译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实际也逐渐凸显出其价值,成为当前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之一。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的概念出发,分析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总结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文小说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