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在众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面前,她是一名施害者。同时,作为一个文盲,她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参与者、纳粹罪恶行径的执行者,她也是纳粹德国下的受害者。此外,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文盲的尊严,汉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行动,自己最终成为了这些偏激行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在众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面前,她是一名施害者。同时,作为一个文盲,她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参与者、纳粹罪恶行径的执行者,她也是纳粹德国下的受害者。此外,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文盲的尊严,汉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行动,自己最终成为了这些偏激行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他完成了全景敞视的"庸俗的恶"之功能。此全景敞视的恶,由教育生产与再生产而来,亦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人性的善恶评价、集体主义的极权统治。能否逃逸出该全景敞视的"监狱",如何逃逸?是个永久的问号也是一个警示。或许对"群"的再思考乃可能之途径。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对于"恶"的区分及界定构成了她对现代伦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构架.她指出:纳粹分子所犯下的罪是"平庸的邪恶",而非"根本之恶",而这一"平庸的邪恶"是由于其"无思想"所造成的.阿伦特将这种观点置于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整体研究之下,从现代性自身历史与现实的视域解读极权主义之恶,阐释其产生、表现及消弭之道.  相似文献   

5.
<正>"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6.
纳粹问题,是海德格尔的研究者和承继者无法绕过的问题。具有独特眼光的解构大师德里达从精神入手,沿着海德格尔与西方传统精神之间的断裂和欲说还休的牵连,深入海氏思想深处找到火焰和灰烬的纳粹隐喻,用海氏的哲学文本反抗纳粹主义。德里达发现海德格尔的经过沉默和引号净化后的精神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火既包含了善的因素又包含了恶的因素,火焰燃烧过后带来灰烬,一如纳粹引燃的战火和集中营里的大屠杀。然而,德里达对海氏与纳粹的关系采取的这种既谴责又宽容的态度,在引起我们深思的同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正>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概念:平庸之恶。她将"平庸之恶"定义为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她分析二战战犯阿道夫·艾希曼这个典型人物,受过良好教育,看上去非常普通,甚至有些温文尔雅,却成了希特勒对犹太人"最终解决"的执行者,完全是他用"义务"、"命令"代替了内在的良心。阿伦特从艾希曼得出"平庸之恶"这个结论,却并非仅指向这类特例。正如"平庸"这个词的词义——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600万犹太人死于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还有上千万抵抗运动人士、战俘、政治犯和普通平民在集中营、灭绝营或者强制劳动营里丧生。造成这一切的是800多万纳粹党徒及其附属组织成员,他们中的大多数罪行较轻,真正应当对这些暴行负责的是其中少数的决策者、骨干分子和积极参与者,即纳粹战犯。除了著名的纽伦堡审判外,二战结束前后许多深受纳粹之害的国家都展开了对战犯的审判。起初他们对于追查战犯都是不遗余力,但是随后东西方的冷战开始了,美英和苏联很快由盟友变仇敌,双方对于追查战犯都没有了太多…  相似文献   

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对"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中的"恶卧"一词,教材注释作"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许多选注本均释为"睡相不好",对此注解,多有异议。持有异议者认为:"恶卧"释作"孩子睡相不好",当是把"恶卧"之"恶"读为"è",取"丑"义,作  相似文献   

10.
《朗读者》中的汉娜作为集中营的看守,无疑是有罪的。但是,汉娜并非十恶不赦的恶魔,她也有温情、柔软、细腻的一面。汉娜之恶是由于无知、不思考造成的平庸的恶,也与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关。在集体之恶中,个体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罪责。米夏·伯格对汉娜的复杂情感反映了战后年轻一代对于父辈罪责的看法。小说中的朗读,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12.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13.
海内"恶溪"知名者有三:浙南处州的恶溪,为恶最甚,时间又长,最早出恶名。后经治理,变成好溪;浙东台州的恶溪,为害较小,时间亦短,故恶名不大。后经治理,变恶为善;岭南潮州的恶溪,因有鳄鱼而畜产尽、民以穷。中唐驱鳄后,遂无祸患,改名意溪。史志与诗赋多涉及恶溪,所指各异,解读时须加甄别。  相似文献   

14.
非常爱情     
那是1942年的冬天,天气冷得厉害。在纳粹集中营里,这样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 我衣衫褴褛,站着直发抖,依然不相信发生在眼前的这场可怕的恶梦。我还只是个孩子,理应在学校里读书,和朋友一起  相似文献   

15.
恶,根深蒂固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发生后舆论大哗。在悠久的投毒史上,不知多少鲜活生命痛苦逝去,但这次研究生投毒案,却击中了无数人的恐惧之处——人性中的恶,是如此根深蒂固,科技进步、知识学习,亦无法完全遏制一个"恶"字,而高智商者的犯罪,更让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始建于1940年4月,是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思维中的"恶",因此恶魔、坏精灵等外在之恶被转化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加以克服的内在之恶;(三)"恶"的叙事:这些叙事再现人类生活情境中的"恶",充满真实的人性,从中导向荀子法哲学的建构;(四)为评估人类教化的潜能与局限,荀子提出圣人与元恶两大极端,涉及"化性"的可能与限制。作为一个务实的思想家,荀子重视人性的黑暗面。整体而言,荀子的"性恶说"包含"性说"与"恶说",具有深刻的创意与启发,在儒家思想史上形成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9.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发掘恶中之美”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的艺术追求。《恶之花》描写范围宽泛,由社会之恶、自然之恶、人性之恶和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他认为,诗表现的应是更为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诗人的职责就是要努力透过现象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而要发掘美就离不开丑恶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对恶的分析解剖。基于这种“发掘恶中之美”的追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成功地实现了由“恶”向“美”的转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