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美  赵丽玲 《资源科学》2012,34(9):1712-1725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而海洋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因此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和海洋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海洋环境两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研究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发展尚处于略好于动态平衡却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并非对各区均有利且弊端明显,以2008年较2005年为例,虽然盘锦、丹东、葫芦岛和锦州地区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而营口和大连地区协调度却呈下降的趋势。并且通过产业分解和GK.E模型深入剖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差距和海洋环境污染节距,产业分解显示一产、二产和三产分别对经济差距起到了减缓、加剧和维系的作用;而GK.E模型分析,在经济结构和集中效应影响下,盘锦和丹东葫芦岛地区的海洋环境要明显好于大连、锦州和营口地区。  相似文献   

2.
盖美  李伟红 《资源科学》2008,30(8):1141-1146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大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大连市水资源、社会经济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社会经济、水资源各指标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本文采用AHP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首次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从1990年~2006年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性是由明显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这一结论恰与大连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是大连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手段和积极开展“第二水源”的利用而取得的成果。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投影寻踪的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年来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构建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系统、人口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找出限制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宜庆  翁异静 《资源科学》2012,34(3):502-509
在鄱阳湖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本文基于这种背景,构建了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赋权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的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资源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对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资源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别,南昌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新余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景德镇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九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鹰潭和抚州都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受损型。  相似文献   

6.
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平  方世明 《资源科学》2014,36(1):206-216
定量评价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协调度对完善新一轮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研究领域,得到了如下成果:①分析了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的内涵和作用机理,在借鉴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多处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实地考察,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大子系统构建了地质公园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子系统层和14个评价指标层,详细说明了每个指标选取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数据如何获取和测算;②为了更准确地评判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交互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构造了耦合协调发展系数评价模型,制定了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划分和评判标准,将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耦合与不耦合2个大类、6个小类和18个基本类型;③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地质公园耦合协调度评价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合理性,耦合协调度研究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7.
定量评价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协调度对完善新一轮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研究领域,得到了如下成果:①分析了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的内涵和作用机理,在借鉴相关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多处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实地考察,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大子系统构建了地质公园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子系统层和14个评价指标层,详细说明了每个指标选取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数据如何获取和测算;②为了更准确地评判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交互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构造了耦合协调发展系数评价模型,制定了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划分和评判标准,将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耦合与不耦合2个大类、6个小类和18个基本类型;③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地质公园耦合协调度评价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合理性,耦合协调度研究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2)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弱脱钩为主,上海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强脱钩为主,海南、广西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到2014年脱钩显著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3)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正向作用,而强度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抑制作用,着力提高技术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定量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是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对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分析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系数呈现"V"型;海洋经济-资源系统的协调系数基本高于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系数,且呈现波动性;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最后,提出有利于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经济、科技协调发展问题不可忽视.在建立经济-科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在1995-2002年期间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度的计算,对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就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盖美  赵晓梅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1,33(7):1225-123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选取24项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带内6个沿海地区近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逐层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丹东、大连为中等偏高等水平;葫芦岛、营口和锦州为中等偏低等水平;盘锦为低等偏中等水平,经济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等水平。最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带沿海各地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力、压力、承载力、和谐性变化趋势,并分别指出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地区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转变。通过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7—2012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耦合度,除海南之外,都在磨合型耦合与高水平型耦合之间交替出现。广东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逐渐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发展水平改善;河北的耦合协调程度最低,处于严重失调衰退水平;其它地区居中,大致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之间反复和倒退。  相似文献   

14.
王泽宇  张震  韩增林  孙才志  林迎瑞 《资源科学》2016,38(10):1832-1845
区域海洋经济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测度其实现其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的高低。本文梳理了中国各个时期海洋发展战略的演变趋势,运用以综合赋权法为基础的模糊识别模型、VAR模型及GIS空间技术对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海洋经济与国家海洋战略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低值地区发展速度提升较快,高值地区发展有减缓趋势,区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②山东、浙江、江苏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一直保持高水平,海洋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辽宁、天津、河北早期响应程度较高,2006年以后趋于弱递减平稳状态;上海、广西对战略响应程度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广东、福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受国家海洋战略影响不断提升,但存在一定滞后期。因而,未来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姗姗  张凤成  曹可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科学评价沿海各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寻找竞争优势、改善竞争劣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品产量、区域社会经济支撑等多种因素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建立了21个评价指标的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得分,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划分3个层次:广东、山东竞争力最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天津和上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壮大海洋产业;广西、海南竞争力最弱,应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海洋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生产率与陆域三产增加值关联程度最高;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二产增加值对陆域产业子系统的作用力最大,陆域三产增加值、陆域经济密度对海洋产业子系统的影响最强;效率和规模因素是系统耦合的主导因素;②研究期内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型耦合时期;子系统耦合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特征,对应耦合协调程度呈U型特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程度负相关;③上海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为我国海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先行建设区;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东、广东居中,为重点建设区;广西、海南、河北最低,为后发优势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调控对策:①搭建以海洋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注重子系统效率和规模的提升;②遵循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演进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按照各地域单元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施行区域分区调控.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途径。本文通过构建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陕西省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陕西省各市创新环境呈现出“中部凸起,两极塌陷”的空间极化现象;2)陕西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并具有较为严重失衡的态势;3)陕西省绝大部分城市的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高,且创新环境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协调发展度的整体偏低;4)陕西省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可划分为3个大类5个亚类,且全省协调类型状态较差;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同类型区应结合“区情”进行区域创新环境的更新或营造,促进区域创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飞  韩增林  杨俊  钟敬秋 《资源科学》2015,37(12):2441-2450
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脆弱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本文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障碍度评价公式等对200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走势一致,呈现出整体微降增加、局部突变,脆弱性变化平缓的特征;②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脆弱性逐渐降低,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内部两极分异的格局;③2006-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脆弱性渐高型(广西、河北、福建)、脆弱性渐低型(广东、天津、上海、辽宁)、脆弱性平稳型(山东、江苏、海南、浙江)。最后本文通过对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