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列锦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本文列举运用列锦手法的诗句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非是宋金元诗歌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已产生。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列锦”手法的运用更是广泛。唐诗中“列锦”文本不仅更为常见,而且结构模式上有很多创新。唐五代词受唐诗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又有所发展。宋金元诗歌受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续有新的创造。与前代诗词一样,宋金元诗歌中的“列锦”修辞文本建构,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其建构都带有特定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可获得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列锦"它深化了曲的意境,增强了曲的艺术感染力,为其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审美价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凝练美、简远美、意境美、空灵美。  相似文献   

4.
列锦与意合     
列锦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其语法构造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列锦辞格的构造与汉语意合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列锦句由名词或定名结构词组形成的非主谓句充当分句组合成并列复句,其构成成分形式上靠意合手法组合,语义上靠语序排列组织,可表达连贯、并列、因果、对比、条件等多种意义。此外,分句可以通过紧缩、删除、语音停顿和书面标点组合。总的来说,列锦即是词分句意合构造的紧缩形式。  相似文献   

5.
析古诗词曲中的列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多为古诗词曲所运用。列锦即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成一种多列项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诗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渊源滥觞于两汉时代的诗歌作品。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反’复运用,到初唐时期,“列锦”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词在唐代的发展,唐及五代词中的“列锦”在继承两汉以来的诗歌“列锦”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与词这种文体有关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列锦文本的构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列锦文本的考察,我们发现列锦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组合"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宏观上看,列锦的构成成分存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相继、类别相近、性质相似、并列对举以及相反相成等关系;从微观上看,各组成成分的排列遵循空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整体在前、部分在后原则,显著性原则等。此外,列锦所由构成的成分之间的顺序也受到语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浅议列锦     
列锦是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摹景叙事,抒情言志的修辞手法。它特点鲜明,表现在情与景的表达相互映衬,词组代句明断实连,言简意丰,节律和谐。我国古代诗词中列锦名句如明珠,颗颗闪烁,蔚然成观。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滥觞于两汉时代,魏晋时代趋向于稳定而渐成一种辞格.到南北朝时代,随着文学的发展,列锦辞格与两汉魏晋时代相比出现了明显的继承之中有转型、继承之中有发展的趋势.明显有转型的情况有三种,明显趋近于后代典型列锦模式的辞例日益增多,从而最终为初唐列锦新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于平凡"是对人民战士雷锋的赞美。"平凡就是非凡,非凡贵在平凡"是对千万个普通劳动者的称颂。两锦供电公司清扫工张宝生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谱写了一曲"平凡就是非凡"的劳动者赞歌。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现代诗歌的根本立场。现代诗歌以沉思为基本状态 ,以边缘本位为先锋品格。其边缘切入的运作过程在两个向度上展开 :一方面是个人话语 ,呈示个体生命独特的情感史 ;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共同话语 ,为人类提供一些原型 ,从而指向人类生命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2.
要使小学古诗文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并把诵读积累作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式予以合理引导.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和师范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赋诗"活动是春秋时代的特殊用诗现象。从赋诗的特点看,一般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也有取全篇之义的;赋诗是一种"微言相感"的交流活动。赋诗活动产生的原因:对礼制的僭越是前提条件;各诸侯国举行的盟会、聘问、宴享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政治人物的直接参与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广泛化;诗歌具有庄严性、高贵性符合贵族身份的自我确认;诗具有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为外交场合中请求、拒绝、赞美或者嘲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奁集》以写艳情为主,后人对作者韩亻屋及其艳情诗作多有不满,这主要是囿于儒家“诗教”说的影响。《香奁集》包容了艳情诗的多样题材,成就在唐末同类诗作中最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唐末诗坛具有艳情诗的标本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石孝友以词著名,他的爱情词基本上可以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但是雅词并不足以体现石孝友爱情词的独特风格。石孝友的爱情词的独特性在于:以俗词写情事。直率自然。又有多种表现方法:语言通俗而形式精巧;摹拟说话人的口吻以及采用男女对话的形式。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称为以曲为词。  相似文献   

19.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朝鲜—韩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直接受到中国汉语诗话影响,并以汉语诗话为其主要载体,但它在接受与运用过程中,自始至终立足于本民族文学创作发展,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显示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主、自立、自强、自豪的精神,求创新,求发展,走自己的路。诗学的民族意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增强。这种精神和意识建立在全面大胆开放接纳的思想、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其开放接纳,文学以汉族为主,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体式以诗词为主,亦取小说戏曲;国别以中国文化文学为主,远及经由西域传播的印度文化与文学。在接纳中比较,在比较中接纳。双向交流促进了朝鲜—韩国古典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