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代的赐酺     
董芳 《文教资料》2010,(23):38-39
赐酺作为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的一项庆祝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朝廷宴饮,其享赐人群包括了部分百姓,简言之,就是政府请客。但其意义并不像统治者所预期的那样,而终究只是封建皇权本质的一种彰显。  相似文献   

2.
李小霞 《文教资料》2014,(15):52-53
赐酺是中国古代帝王推恩于天下,允许臣民宴饮以娱乐的特殊饮食活动。宋代是赐酺制度高速发展的时期,赐酺的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主要有大赦改元、营建宫观、封禅祭祀及奉上尊号等原因。但在气候不适或者临近先皇忌辰的情况下则会酌情罢酺。无论是赐酺或是罢酺,均是宋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根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作品经常写酒,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苏轼好酒,且酒量一定很大。而事实上苏轼不善饮酒,甚至有台湾学者考证出苏轼的酒量十分小。苏轼不善饮酒的原因至今尚无人论及,但从其文集中可找到相关线索,归纳起来,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其父苏洵不善饮酒;二是苏轼有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痔疮、肺病,限制他了饮酒。  相似文献   

4.
上古时代有"酒池肉林"之说.对于"酒池"真相,今人存在误解.夏桀、商纣所谓"以酒为池",蕴涵上古饮酒遗俗,"酒池"只是添入酒的水池.由于群聚饮酒,集合众人共饮,人数一旦增多,远古"汗尊而杯饮"的小坑,不能满足需求,到桀、纣手上,依凭王权,发挥"创造力",小坑凿扩为大池,以逞其欲.这便是"酒池"的历史真相."酒池"从真实历史到传闻历史的演变,转捩点是两汉时期.两汉以后,史籍对于"酒池"记载,分为两条主线:一条引述历史借鉴,尚存史事意味;另一条夸饰宴饮丰盛,成为文学修辞.  相似文献   

5.
建安宴饮诗延续了<诗经>宴饮诗承载礼乐文化的功用,并呈现了一种"雅士"文化;另外,建安宴饮诗还继承了<诗经>宴饮诗沟通上下、促进向心力生成的功能,但这种向心力的情感基础与<诗经>有别.  相似文献   

6.
苏轼酒量不大,但他常常饮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中"六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六一"庆祝活动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文从"六一"庆祝活动形式的转变、活动主体的转变、活动意义的转变三个方面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发生,并指出庆祝活动正由一种"消费"儿童的仪式转向一种"生产"儿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南宋诗人陆游号放翁,现代金石书画家邓散木号粪翁,这三个别号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的号各有什么含义呢?欧阳修喜欢饮酒,不过酒量有限。他在40岁那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不因仕途失意而忘乐,常与客饮酒于城郊山亭,但"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赠沈遵》一诗中,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醉翁"欧阳修不仅留下了一篇传世美文《醉翁亭记》,还留下了一句妇孺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举行大酺的缘由很多,重大的礼仪活动或喜庆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其起因。在多数情况下,大酺只是一系列举措中的一环,用于营造喜庆祥和气氛。唐代大酺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其内容以鼓乐、歌舞、戏曲、杂耍和马戏等为主,有时还伴有竞技比赛,宴会已非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2.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宋代词作大兴,饮茶词也孕育而生。它在保留了大量饮茶风俗的同时为我们传达了宋人饮茶的意味和境界。南宋时,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就以茶为伴,并写下了性之所至的佳篇,为后人品评。  相似文献   

14.
22.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巽:伏。床:先秦时席地而坐,床是一种用于倚凭的家具,不是后代用于睡觉的床。史巫:祝史和巫觋(《楚语》女曰巫,男曰觋)都是古代从事迷信活动的有知识的人。纷若:纷乱的样子。“纷”训“变”《说文》“变,更也。”  相似文献   

15.
商代酿酒业及其饮酒、酗酒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酿酒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酿酒的原料充足、酒类有所增加、酿酒技艺有所发展等方面,由此奠定了当时商人饮酒、酗酒的基础。商代末期的饮酒风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从商王到大小贵族及一般的平民无不嗜酒,以至在饮酒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笑料。商代因酗酒而灭亡的阴影始终在历史中挥之不去,其教训是深刻的,但因此而否定商代酿酒业的发展,却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6.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朱锦程 《天中学刊》2014,(3):110-112
《汉末英雄记》记载邹靖在中平二年之前曾为校尉,而《后汉书》记载中平元年(184年)广阳有黄巾军起义,中平二年邹靖官居校尉之上的北军中侯。从邹靖校尉身份和官衔变迁的时间以及刘备早期经历三个方面考察,刘备起兵应当在中平元年(184年)。  相似文献   

19.
汉代酒杂识     
中国本土确有野生葡萄,但在葡萄酒传入之前未有以野生葡萄酿酒事,汉代内地葡萄酒有两个来源,从西域长途贩运或是来自中原经商的西域人在内地酿制。马酒是一种基本局限在宫廷中的奢侈食品;"苦酒"并非劣质酒;"旨酒"是对美酒的通称,而非专指某种酒;"恬酒"与"醴"是一种酒,酒味甜,酒有米滓,与今天的醪糟相类;"桂浆"就是桂酒,"椒酒"则是当时常见的酒类,都非普通饮料;"酴"酒之得名大约也与以小麦为酒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