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开中国近代“西文”教育之先河;1866年12月11日,奕沂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6月21日正式招生考试。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请创建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比京师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要早五个多月。福建船政学堂公开标榜“西艺”教育,开中国“西艺”教育之先河,西艺教育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和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前后只相距五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标志中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西文”教育跨人了“西艺”教育。  相似文献   

2.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科技水平最高的学府。其中于1867年成立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当时中国新型的专业系科,也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诞生。1872年出现的京师同文馆壬申岁考算学试题,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教育数学试题。说明中国现代数学教学的开端要早于1872年,应在1868年左右。也说明中国学校教育课程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中国的课堂。试题与答案用的是汉语,涉及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知识,与现在教学层次比较,其中高中部分试题比例为55%,初中部分试题比例占45%。它折射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起点和科学技术兴起的足迹;标志着近代新式数学教学的开始,现代数学知识的传播;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数学教学水平的低下。  相似文献   

3.
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机构,她标志着陕西近代新型教育的萌芽。两书院在陕西最早开设了天文、算学、格致、制造、机械、外语等新课程,并刊刻了不少时务新书和科技著作。书院还积极兴办实业,推广技术,培养专门人才,这些都对西方科学文化在陕西以及西北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为近代史上外人在华最早设立的教会女学校。 1861年清政府创设的京师同文馆为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1866年左宗棠于马尾设水师学堂,为海军教育之始。 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算学总教习,为当时任自然科学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 1872年曾国藩奏派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之始。 1877年在华基督教徒于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委会,中国教科书一名称自此始。 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一般军事教育之始。  相似文献   

5.
主要论述李善兰作为近代数学及教育思想的开拓,翻译科学作,会通中西的工作及其学术思想。论述了天算学馆的数学教学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教学模式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它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它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传统 ,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对同文馆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蹒跚脚步 ,对我国当代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直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36年间,北京基本没有出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属于近代教育性质的学校。能够承接京师同文馆的,只有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们所办的学校。在近代教育意义上,外国人所办的学校大都按当时西方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开设课程,其中掺杂有中国以《四书》等为主的教育内容和兼采以背诵为主的教学形式。本文描述了清末北京的外国人所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其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北京同文馆是近代中国由政府设立的最早的一所近代化学校,尤其是它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对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大的影响,它翻译了一系列的国际法著作,开设了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中国外交人才,对维护中国主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但是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学校发展史上却占有主导地位,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许多开创性的改革和实践,大部分来自上海。如梅溪小学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学,南洋中学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格致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系统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活跃在上海教育舞台上的一批知名学校和著名教育家,则是这段开创性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相似文献   

10.
活跃于晚清政坛的奕(诉),为了使清王朝摆脱困境,谋求自强,适应当时对翻译、外语和外交人才的需要,奏请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来学习西方语言文字,此后又通过添设天文算学馆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奕(诉)率先吹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号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并对中国近代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清朝末年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的萌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患频仍。倡议革新教育,始于咸丰年间(1850—1861)。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沂聘请英人包尔腾(Burdon)充任教师,在北京成立同文馆。同治四年(1865),同文馆由一个翻译学校改为高等学堂,并逐步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同文馆肄业的学生,其所学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现代教育实验的产生中国现代教育实验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它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清末同文馆的成立.1862年同文馆初创时还是单一的外国语学校,到1900年停办时,已发展为文理兼备的实业学校,这所学校无论从课程设置上,还是办学形式上,都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同文馆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W.A.P.Martin)称:“做这开办同文馆的实验……是很可惊叹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近代学校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格致书院等学校的地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试内容中,总结了此阶段中国近代地理高等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大学毕业生是容闳。他于1847年进入美国麻萨诸塞州孟松学校,学习2年,成绩优异,1850年考入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经过勤奋攻读,1854年毕业回国。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它于1862年7月成立,最初仅设英文馆,第二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以后又陆续添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德文馆(1888年)、东(日)文馆(1896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最早的学堂是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在1862年成立的。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则稍晚一些时候成立。这些学堂水平,大约与现在重点中学的水平相当,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收的学生极少,也没有一定学制。京师同文馆除了教授外文外,还附设算学、天文、物理、化学、万国公历等,并没有一般生物学科。但后来,为了培养医学人材,开始设立了一门医学生理。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北京中等实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的中等实业教育,起始于1862年6月(清同治元年七月)设立的北京同文馆。北京同文馆属培养办洋务的译员学校,主要是培养翻译和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是北京文科职业教育的开端。1866年(同治五年)添设天文、算学馆,改建成高等学堂。1867年(同治六年)又开创了医学技术教育。据《清会典事例》卷1150页《太医院》载:"同治六年议准:复设医学馆"。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对向外学习的认识有了发展,主张以发展实业,并把兴学育才作为核心、主张"创新政、废科举、强科学、广设学校";当时,创设、兴办农工商实业…  相似文献   

18.
郝淑霞 《教育评论》2012,(4):132-134
晚清时期,语言障碍曾造成中国对俄外交困境。京师同文馆俄文馆为了适应中俄外交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主要以培养对俄交涉的翻译、外交人员为目标,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俄文外交翻译人才,在中国俄语教育史及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其“馆政”制度即行政管理制度;“掌教”制度即学校教学制度。这种行政与教学的严格分开制度,随着京师同文馆各项制度的确立亦日渐完善。“馆政”、“掌教”人员各司其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根据他们各自的职责,制定不同的任用原则,并给予一定的侍遇。  相似文献   

20.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近代中国由政府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包括英文馆等外语教学机构和天文学馆等西学教学机构。《八年课程表》是京师同文馆草拟的一个"由洋文而及诸(西)学"的学习进度表,其本质是为"诸(西)学"教育,而非外语教育。《八年课程表》的招生对象,系从英文馆等外语专业借调学生,这与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学者不能适应"诸(西)学"教育有关。《八年课程表》的出台,体现了140余年前近代中国在西学教育中盲目求广、求快的心态,试图以有限时间追求诸多西学专业的全面教育目标,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八年课程表》最终没有实施,"诸(西)学"教育实际上朝着专门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学术成果以未执行的"诸(西)学"教育《八年课程表》,对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做了过多的解读,颇值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