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论的“复古”思潮,体现了文人主体精神的本源性回归。特别是儒家诗学主体在审美经验的传承中既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又渴望在“道”的“立言”中寻求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和生命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3.
试论顾城诗的纯净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是“纯净”。这种“纯净”主要体现在对童心和自然的深情抒写上,这种抒写,在现实层面是为了呼唤本真善良人性的复归,是为了回应当时的思想解放大潮而对人本主义的张扬。在文化层面上是思想启蒙者对未来的寓言描绘,哲性指引,是中国文人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韩愈、元稹同为中唐诗文领袖和政坛风云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成长的过程中均曾向宦官或借势或借力。但他们与宦官的交往行为是前后严重矛盾的。透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中唐庶族文人正在形成的“重利轻义”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揭示出“童心说”的实质在于张扬坚守自我本身个性的“个体的人”,“童心”乃是这种人的灵魂,强调了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童心说”与以个人为中心的浪漫主义在精神上相符。由此,引申出了以“童心”为逻辑起点的文学表现论,并指出了这种表现论所隐含的文学的天才观,因此表明了“童心说”中的推崇独创与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  相似文献   

6.
杨冬  徐泽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2):17-19,27
明清的仕女画在古代人物画史上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画中仕女主要有“情”、“才”、“病”、“弱”几个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人文思潮的兴起;文人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的“臣妾意识”。另外还有画家的“比兴寄托”的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仕隐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宋代文人自号“居士”、“道人”者很多,“隐逸”日益精神化,成为行为主体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形迹上的归隐层面。  相似文献   

8.
“场”是物理学的概念,原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一种文化,就必然会在文化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环境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范围——“班级文化场”。在同一“班级文化场”中,师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渗透的,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统一的、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及伦理道德规范。在班级管理中,…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提出“培养‘最有活力的新农民'”的口号。在当今时期,这种“活力”体现为一种发展力,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的本领的掌握,是一种可迁移的活的能力和素质。对人的培养最根本是在于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这种“活力”的奠基工程,应从生活力、文化力、创造力、情感力以及道德法制力五个方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的开发是以情感和关爱为特征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本文在“隐性课程”与现代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相关联的前提下,从人性化、个性化和整体化的角度,阐述“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点设想,以及这种开发对于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词体由唐入宋,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歌舞宴席的过程。从此,这种新兴文体被纳入了文人的视野之中,文人成为了词的创作主力。另一方面,在词的传唱流传过程中,文人也是当仁不让的传播主体。因为无论是动态的歌妓传播,还是静态的文字流传,都与文人脱不了关系。在词的传播过程中,文人不仅以个体的姿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表现出了整个“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地球参照系中的惯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里奥利力的教学,历来是理论力学教学中的难点。本文通过旋转圆盘的实验,从两个方面对科里奥利力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以求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对科里奥利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全面了解引入科里奥利力的目的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15.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咏叹最多的自然景物之一,月亮意象在古代文人和鲁迅的作品中存在着诸多不同。鲁迅既继承了古典月亮意象的抒情写意,又于月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更渗透着鲁迅透过月亮意象对社会、民族的忧愤与探求。  相似文献   

16.
简论先秦私学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学,作为先秦社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春秋战国的纷争动荡中,贵族政治解体,促使学术下移民间和土队层兴起,为私学拉生创造了社会,文化基础。其时的尚贤之风和对贤能之士的需求,使私学的产生成为大势所趋势,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秦私学产生的根本动因,它不仅促进了体脑分工和读书阶层的出现,而且发展丰富了社会思想,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实践表明,人口因素、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从中揭示了青海省就业压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20.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