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屈蹬式”短跑后蹬技术能够改变“后蹬型”技术的不足.“屈蹬式”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仍保持较小的角度(150°~155°)这样就保证了屈膝肌较大的肌拉力角和拉力矩.另外小腿前倾用、后蹬角小,利于增大水平分力,减少重心波动差.因此在“屈蹬式”途中跑的后蹬阶段,后蹬腿产生后蹬力的生物力学特点是由大到小.对人体运动的作用,首先是使人体作向前上方加速运动;随后是使人体作垂直方向惯性运动、作水平方向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2.
“后蹬跑”是传统的跑的专门练习之一,要求后蹬腿充分伸直,是传统上改进跑的技术和提高后蹬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屈蹬跑”是新式短跑技术,其后蹬结束时不象传统跑那样后蹬腿完全伸直,而是在膝关节处有一定的角度(膝夹角为150度-156度)。世界短跑名将刘易斯等都采用“屈蹬跑”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后蹬技术的传统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后蹬时膝关节充分伸直,能获得较大的后蹬力,但对摆动腿的小腿折叠、提高摆动腿的速度是不利的。从理论上讲支撑腿在后蹬阶段充分伸直,可以产生较大的蹬地力量,这是因为增大了肌肉的工作距离。有人根据膝关节角度与蹬地力量的研究认为:运动员支撑腿不充分伸直也能产生足够的蹬地力量。  相似文献   

4.
施宝兴 《体育科研》2010,31(6):40-43
采用测力、高速录像及特殊的数据平滑处理方法研究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田径技术原理的探索。结果表明,支撑时期可以分为着地阶段和蹬伸阶段,蹬伸阶段可分前蹬,后蹬前段,后蹬后段。途中跑前蹬段是人体重心垂直方向向上加速的重要时刻,前蹬时下肢一定程度的垂直加速用力虽影响水平速度,但对提高垂直速度有积极意义,前蹬和后蹬前段是身体重心垂直向上加速运动的阶段。着地缓冲后的前蹬用力也是实现良好成绩的技术之一。途中跑着地和前蹬阶段失去的水平速度损失完全可以从后蹬中得到补充。着地点过近对前支撑阶段获得重要的垂直速度不利,支撑阶段离地前的20ms身体重心速度已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5.
后蹬跑是短跑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专门练习。它主要是增强大腿后部肌肉力量,体会跑时后蹬阶段够、膝、踝三关节用力顺序和蹬摆动作的配合,发展腿部力量,对纠正后援用力不充分和“坐着跑’等错误动作作用很大。现归纳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供选用。一、原地和支撑练习1.双手扶支撑物(肋木或墙壁)做后俊和前摆的练习。要求蹬地时充分送破,另一腿屈膝向前上方摆起。2.俯撑做后蹬跑练习,要求后蹬腿蹬地时充分蹬直。3.原地弓箭步交换跳,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上体正直,蹬地时,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出。二、行进间练习互弓箭步走,要求前腿弯曲,…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重点: 1、短跑途中跑应抓好轻松自然跑的技术。 2、在途中跑教学中应抓步长和步频,在一定的步频的基础上增加步长。 3、在整个途中跑技术教学中也要抓好两臂的正确摆动的技术。二、教学环节 1、掌握途中跑的后蹬技术,而在后蹬技术中应抓住蹬地结束时快而有力的充分伸直髋、膝关节的技术,因为后蹬是产生推动人体前进的动力。 2、掌握摆动腿的送髋和膝关节有力的向前上方摆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短跑的全程技术包括起跑、疾跑和途中跑、终点冲线三个部分。而中学短跑教学则应着重教好途中跑,因为这是决定跑速和跑的能力重要因素。途中跑要求保持起跑疾跑后的速度和发挥最大速度,而速度高低很大程度又决定于后蹬、高抬腿两个要素,故教学中要首先解决后蹬、高抬腿两个重点技术环节。学生跑时出现的错误、缺点有不少都和这两个重点问题解决得不好有关,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多种跑的专门练习和辅助练习来增强腿部力量,使学生掌握好这两个环节。学生在短跑练习中容易产生的主要错误有如下三种: 1、坐着跑。产生原因是后蹬没有充分发挥,后腿没有蹬直,髋关节没有伸展,重心低。 2、前摆大腿抬不高,下压不积极。产生原因址大腿肌肉和腹肌力量差。  相似文献   

8.
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 ,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但是 ,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 ,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此 ,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 ,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1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 ,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只是在 80年代初期 ,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 ,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 ,…  相似文献   

9.
50米跑属于极限强度的运动,是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培养学生跑的正确姿势和跑的能力练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技术教学的开始阶段,必须十分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常见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和纠正方法:一、后蹬不充分,“坐着跑”产生原因:1.对正确的后蹬技术概念不清,缺乏肌肉感觉。2.髋关节力量及柔软性差,后蹬时髋不能前送。3.摆动腿前摆不积极,幅度小。4.腿的快速力量差,蹬腿动作慢。纠正方法:1.讲清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蹬伸的顺序,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2.加强腿部和腰腹部力量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男子短跑运动员100m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运动学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下肢的关节点的夹角及上臂摆幅与跑速高度相关,各环节角度变化将影响短跑运动员跑进时的前蹬阻力及后蹬腿的蹬地方向,进而影响后蹬腿对地做功的有效功率。由此可见,增加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垂直缓冲时段髋关节、膝关节及上臂前摆幅将有助于提高短跑的跑速。  相似文献   

11.
对百米途中跑后蹬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途中跑是百米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段落,其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百米跑的比赛成绩。因为百米跑运动员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其水平位移速度的快慢上,而不是在其垂直位移速度上。运动员通过提高水平速度来提高百米成绩。所以,短跑项目的教学和训练都以途中跑为重点。不论起跑、起跑后加速跑,还是途中跑,后蹬阶段都使人体获得向前的动力。腾空阶段人体重心抛物线轨迹也是由后蹬技术所决定的。在整个支撑阶段,后蹬时间和工作距离都比缓冲时间和距离长。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不同能源物质供能的输出功率与运动能力关系,时决定人体在100 m跑运动中的步长与步频变化及同步提高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体在100 m跑运动中的步长与步频的变化因素,是由能源物质的输出功率变化与加速度大小对单步时间的缩短程度决定的;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所出现步长与步频的同步提高是因肌肉收缩募集更多肌纤维工作的数量和能源物质贮存量的不断提高,为人体在各个运动阶段的蹬摆动作提供相对更大的动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加速跑的过程中,蹬地角度是加速跑的效应器,摆动腿的上提、下压是加速跑的提速器,手臂的前后摆动是加速跑的辅助器,上下肢的协调用力是加速跑的助推器。所以,蹬摆技术是提高加速跑能力的核心技术。一、提高蹬摆技术的效果,加强后蹬腿的蹬地训练1.缩短后蹬腿的蹬地时间可采用原地高抬腿跳绳的练习发展后蹬腿的蹬地速度。在练习中,脚跟不要着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短跑100米水平与世界100米的差距引发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和对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后蹬跑"作为100米后蹬技术的专门性练习,随着后蹬技术的改变(后蹬充分蹬直技术向屈蹬技术改变),已不再适应现代100米技术的要求。继续沿用后蹬跑作为100米的专门性练习对现代100米后蹬技术的形成有负影响(阻碍作用)。通过对现代后蹬  相似文献   

15.
对短跑后蹬理论中几个传统观念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短跑后蹬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后 蹬力量对跑速的影响。因为“后蹬是人体获得向前运动的动力”,所以“后蹬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后蹬力量,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田径》上册,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版,14页;1989年版,25页),“要提高后蹬效果,必须加大后蹬力量,增大后蹬腿蹬直的程度”(《田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8页)。多年来,这些理论一直是我们短跑教学与训练选择或设计练习手段、方法和评价技术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现代短跑“屈蹬式”技术的出现,短跑后蹬理论中的许多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6.
途中跑的最大速度是决定100m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高速摄影影像解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最大速度的支撑阶段后蹬离地时相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影响100m的最大速度Yv的因素为:X1蹬地腿膝角、X2蹬地角、X3躯干角、X4上臂角速度ω、X5大腿角、X6大腿角速度ω.其函数表达式:Yv=11.054-0.027X1-0.063X2+0.034X3+0.003X4+0.060X5+0.005X6.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而且跑得轻松、技术合理,必须抓好以下五年环节。 一、抓关键技术 后蹬、前摆和着地是途中跑的关键技术。后蹬要求大、快、直、前,即蹬地力量大,蹬离地面速度快,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整个动作向前用力。前摆要求摆动腿的大腿积极向前上方高抬,步幅均匀。着地要求大腿积极下压、小腿顺惯性由前向下后做积极的“扒地”。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分解教学,着重学习后蹬、前摆、着地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专门练习,如加速跑、重复跑、起跑交替、定时跑、变速…  相似文献   

18.
对2013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张培萌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劳义两人的100m技术的时间、空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张培萌的平均步长与劳义非常接近,平均步频略大于劳义,提示张培萌应加强步长能力训练,提高步长指数,而劳义应加强步频能力训练,提高步频指数;张培萌和劳义的起跑反应时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劳义应提高起跑动作质量和加速能力;劳义和张培萌途中跑技术中应缩短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劳义途中跑阶段支腾比例小于张培萌;张培萌着地缓冲时间短,能够保持较大的水平速度,而劳义着地角小,支撑腿缓冲退让更加积极,有利于蹬伸发力;在后蹬过程中,劳义和张培萌应尽量减小后蹬角角度,增加摆动腿折叠程度,提高摆动速度,以优化蹬摆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塑胶跑道的使用,器材设备的更换,短跑技术的改进(加快蹬摆速度,缩短支撑时间,加快步频),传统的后蹬型技术已不能适应短跑技术的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屈蹬式技术,即短跑后蹬阶段支撑下肢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不充分伸展的后蹬技术。该技术已被世界大多数优秀运动员所采用。本文根据屈蹬式短跑技术的特点,对跑的专门性练习进行分析,探求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跑的专门性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 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定论。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