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妍  高磊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6):107-109
16世纪英法两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统治,并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一是封建君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使教会民族化;二是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关系密切;三是封建君主一反农本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鼓励资本原始积累。在专制主义充分展示其弊端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直接把“君主”与“专制”并用的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把臣下擅权称为“专制”,其潜台词是,“专制”应该是君主所特有的。“君主专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一个正面词。另外,如“独断”、“独揽”、“独治”、“圣裁”等等,都是说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近代国家学说史上,霍布斯是第一个在国家问题上自觉反对神学国家学说的人,他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并认为君主专制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形式。尽管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同时它还具有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主权来自人民的进步意义,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在西方近代国家学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西欧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形态,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16世纪初,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时期,封建贵族趋于没落,市民(资产阶级前身)兴起,两上阶级势均力敌。在他们的相互对抗和冲突中,君主充当了仲裁者的角色,君主利用市民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并从市民处得到财政的支持。专制王权与市民的发展最终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出现,既是我国古代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重视民权的结果,也是我国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文自修》2011,(Z1):1
小说《基度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擅长写通俗小说。他的父亲是侯爵,母亲却是黑奴,这一混血身份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大仲马反对君主专制,又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阶段,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像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民主思想家。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则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  相似文献   

9.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宦官的供应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君主们为何需要宦官?在君主专制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君主们都曾大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只要是君主出世,不是“霞光满室”,就是“红云罩身”,或是“梦苍龙据腹而生”,但君主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有七情六欲,需要有被役使的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自秦汉以降所通行的君主专制政体,通常被冠以"儒表法里"之定位。以新制度主义观之,所谓法里,即是指法家设计的郡县制、官僚制、成文法制、户籍制等制度,构成了君主专制的正式制度框架;所谓儒表,则是指君主专制以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基础。法家设计的正式制度框架与儒家意识形态相耦合,便构成了君主专制"儒表法里"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在中国传统时期表现出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只是到了近代才为其他模式的政治制度体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瓦解,传统的军事组织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发生了一场军事革命,战争形式的变化增加了军费开支。都铎王朝的君主在战争压力下,一方面要求议会批准征税,结果在增加君主财富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议会的控制;另一方面则通过没收修道院财产,在政治上摆脱了教会的束缚。都铎王朝的君主以战争为借口,通过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增强了在世俗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权威,达到了强化君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期,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迟缓;二是不完善;三是土地因素重于人身因素。这三个特点对德国王权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具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缓慢发展,使王权失去了掌握主动的时机;封建关系的不完善,阻碍了以国王为顶尖的等级金字塔的形成;土地因素的重要,造成了采邑的发达,为诸侯对抗王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西欧其他国度不同,德国的封建主义,对于王权而言,是一种离心的力量;对于诸侯而言,却是一种向心的力量。本应赋予国王以权力优势的封建主义,事实上却削弱了王权。这说明,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还要看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5.
晚清覆亡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教育界在经过"五四"激烈反传统潮流洗礼后,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认为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无法实行制度更新的罪魁,遂将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视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将君主专制一棒子打死,缺乏历史的分析态度。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转型实践来看,君主专制与近代社会转型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为。晚清政府的失败,究其原因,政事不足远大于政体不良。  相似文献   

16.
冯国璋是江苏省的地方实力派。袁世凯推行帝制,遭到冯国璋的反对。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冯国璋经历了从保持中立到公开反对两个阶段。主要论述冯国璋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冯国璋与袁世凯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冯国璋反对帝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拿破仑不仅建立了军事独裁政体,同时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法典,可见他是君主立宪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略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认为中国君主专制非改不可。关于官制改革,主张仿行西方,用考试制度选拔官吏;基层实行自治,官由民选;为加强中央集权,应缩小行政区域;强调法治与人治并用,司法与行政协调;司法改用三级两审制。梁氏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集中反映了他对近代复杂多变政局的思考和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戴克里先是继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对行政管理模式曾进行过新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君主制、创立了“四帝共治制”、完善了官僚制度,其政治改革奠定了晚期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框架。戴克里先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帝国从元首制时期过渡到了君主制时期,成为晚期罗马帝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