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庾信的入北改善了西魏北周文学的贫瘠状况。主要在其影响下,关陇士人逐渐重视文学,虚心向南人学习,南北士人间的交流集会渐多。北人主要学习南方文学中的形式技巧,他们对庾信等人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2.
元代政治家、书法家赵孟頫入仕蒙元,成为蒙元王廷中的重要儒臣,在文化上受到蒙古、色目民族之尊崇。他与西域民族大臣一起坚守中原儒家政治文化、立场,为蒙元政治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推行汉法儒治之决策,起到积极作用,并在蒙元文化多元化中使儒学确立为大统一政治的主流意识,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翁频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4):100-104
西晋太康末年前后,基于各种原因,江东孙吴旧地士人开始大批入洛,求仕于晋,一度形成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南人集团”。这一群体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北方,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然而,仍未能最终消除来自北人的猜忌与排斥,最终,随着陆机、陆云兄弟的死难,“南人集团”烟消云散,入洛南方士人选择南归。  相似文献   

4.
民国《开平县志》突出了当地浓郁的侨乡文化特色,但仍沿袭传统方志"列女"的体例,收集大量节妇、烈女入志。由于编纂者多为清末与民国交替之士人,故方志反映出了侨乡士人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又对新时代、新文化有所吸纳接收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陆机、陆云兄弟是西晋之世江南士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吴亡之后 ,为了建功立业 ,维续门第 ,陆氏兄弟赴北求仕。由于当时强烈的地域观念和敌对意识 ,他们屡遭北人之轻辱 ,只得在政治的夹缝中谋求进取与生存 ,但最终仍受到北人的陷害。作为儒学世族精英人物 ,陆氏兄弟为人与从政皆以儒学为准则 ,这在西晋末年的乱局中必然遭到为非作歹的佞小的妒恨。作为南人 ,陆氏兄弟在北方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有力的援助 ,终于遭到杀身灭族之祸。  相似文献   

6.
元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蒙古崛起于北方草原,建立元朝,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大一统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蒙元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特别是在中原士人的推动下,借鉴吸收历代皇朝的统治经验,建立起蒙汉二元的政治体制。元朝统一格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在蒙元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认同始终是一条发展的主线,对历史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就传统文化中的道统问题而言,一方面,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时代那种以“道”自恃、自任的独立精神,面对已然变化的时势,仍汲汲追求“道”尊于“势”、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但是遭到了与秦朝“焚书坑儒”同样酷烈的打压和制裁,由此破灭了汉代士人的道统观念。另一方面,大一统政治对隐逸文化系统中道统表现的宽容和奖劝,使之继续存在下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政治系统及其中的士人,从而使道统在大一统时代并没真正湮灭过,相反,它转化成了士人精神文化性格中的重要因素,以此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南人”者,江南之楚人也,南人反秦事,发生于顷襄王二十四年元旦。(1) 屈原晚年的追述往事之作《九章》,对此历史事件是应当有所反映的。世之研究《九章》者,多将《思美人》与《抽思》、《惜诵》、《离骚》并连一起,定于楚怀王之世,屈原放于汉北之时。关于《抽思》与屈原放汉北的问题,我曾另有专文探讨。经多方论证,所谓“放汉北”,只是一种不存在于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蒙古人入侵并灭亡南宋,对江南地区的儒士群体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制度废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元政府拉拢儒士、稳定江南统治的影响,儒士群体出任学官,逐步形成学官群体,对元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元代戏曲包括南戏和元杂剧。南戏中有很多描写负心书生形象的作品,而元杂剧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却比较少。比较南戏和元杂剧中书写负心书生的作品并分析其思想历程,可了解当时人们对书生的态度以及当时的环境下书生负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元初北方文坛承金末文学繁盛之绪,名家辈出。其中杨奂、杨弘道、阎复、魏初、张之翰等,在递相承传和文风变革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元大德、延佑间刘敏中、元明善等,与南方文人浸润磋磨,在南北文风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盛世气象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七家被学界称为北宗文派的重要文人,但他们的文集却因时代变迁,战火浩劫,或散佚不传,或隐晦不彰。后人的一些辑本,漏辑、误辑现象颇多,今人更少论及其诗文价值。对七家文集系统考查,辨其疏谬,评其价值,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至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进入仕途,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的仕途进展情况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仕途顺利则经济相对较好,仕途坎坷则经济拮据。韩愈作为中唐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应举到出仕,仕途颇为坎坷,他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仕途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顾嗣立所编选的《元诗选》初、二、三、癸集,共收录元代诗人近3000家,诗作约25000首,是元代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是多方面的。现从《元诗选》的《凡例》、元诗文献搜集、诗人小传等为切入点,对《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进行论析。《元诗选》为保存与整理有元一代诗歌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载入中华文化之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