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哲学史上的主体与对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部哲学史都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展开,只不过在马克思以前,尚没有人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而马克思是自觉意识到这一点的第一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和两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包括两种形式。马克思发现,主体与对象关系的感性活动形式,即主体与对象的实践关系,是主体与对象关系所有方面和层次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既不同于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又不同于现行的“实践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的、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感性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真正对象,而这样的世界究竟具有哪些具体内涵,仍然有必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辨析.无疑,在马克思那里,感性世界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那个现实世界、现存世界,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社会和入的统一.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正是以实践观点为核心,马克思真正揭示了感性世界的对象性内涵,澄清了思维世界、价值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内在关系,并对感性世界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予以了科学说明.  相似文献   

3.
人类思维发展有三个阶段,开放性思维在取代传统理性思维。在这种开放性思维中,被关注和作为分析对象的是功能,即人与周围力量的关系。个人的卷入是这种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开放思维中,事是思维的唯一内容,事就是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理性思维的看法,在他看来,人的活动是最高的、最基本的和最直接存在,是我们必须而且已经面临的现实基础。“事”范畴的内涵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有广泛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概念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嬗变历程分为自我意识活动、主体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三个阶段,即在实践中改造与创新世界。在当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逻辑嬗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由于缺乏主体意识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把物质本身客体化为世界本原,相应地把意识看作对抽象物质的反映,从而背离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主体性,与此相应,物质和意识各有三层含义。马克思的唯物物把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是实践活动的产,把意识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和反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生活世界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对传统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摈弃和超越,将哲学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二是在世界观和本体论方面,坚持一种人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实践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原真正确立为人的生活世界;三是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上,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直接指导和服务于广大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立场有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阐发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及细节上的差别,一般差别可从真理与感性世界的关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把握;细节上的差别可从原子的本质矛盾、原子作为存在的矛盾、原子本质向存在状态的转化、原子在现象世界的矛盾等四个方向来把握。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研读,可以深入了解当时马克思的思想特点及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现代哲学形态是实践人本辩证法。“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这一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这一辩证法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即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辩证法是以感性世界为对象以人的本质为尺度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意义世界,进而为进步人类创意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主体实际改变对象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的活动,即理解为主体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及其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批判时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决不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之外而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之中——世界、国家、社会之中,揭示了宗教的世俗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践中使世俗基础革命化,才能消灭宗教。显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批判的,是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实践的二重尺度及其关系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对象,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去考察事物,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批判了割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直观与美     
主体与客体具有多重关系。有认识关系,有价值关系,还有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主体心灵与客体形式间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关系,它与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是不同的。直观是审美的基础。直观具有三个特点和三个层次。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美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连贯前二者的桥梁,人们通过审美,从必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2.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管理工作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对周围现实的审美特性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后产生的感受。从管理活动的性质看,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美的外部形态,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美的内涵,而管理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更具备了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审美教育中互动性关系为视角揭示审美教育本质。人与现实构成审美关系是逻辑基点,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具有互动性特征。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述庄子的主客体平等、主客体相互联系及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等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思想,并认为庄子的主客体关系的思想有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本”是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学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学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学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学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转变,以实体为中心的物体的世界观,逐渐为强调关系的事件的世界观所取代.在教育管理中,过去我们所说的管理方与被管理方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是从现实的互主体性出发,它们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人对作为物质的客体的管理,应该是人对事件的管理.分析教育管理中事件(个案)的动态过程及其与特定社会情景(关系)的联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新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教育过程并非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是由学生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文化形式的教育资料所构成;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资料以及学生自我的现存状态是教育过程的客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料的加工和改造之中,教师并不是教育过程的独立构成要素。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与教育资料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关系,其实质是学生自我文化建构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并不必然淡化师生的交互性,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师生交互关系具有特定的复杂性,影响这种交互关系的因素包括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充分控制和利用这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构筑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新型师生交互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