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句子不通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会分段,错字别字多,有的还像记流水账,词语贫乏、干瘪瘪的。写作难一直是老话题,瓶颈问题大致为"不愿意写""不知道写什么"和"不会表达",也就是学生习作兴趣不浓、缺少习作素材的储备、运用和加工语言的能力不强三个难题。其实,作文只不过是把人们的生动形象、动作、语言、神态、感情及其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用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本不应是多么困难的事。但为什么做起来这么难呢?那么怎样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2.
邢贵 《青海教育》2014,(7):40-4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刚从写话向习作过度,习作质量难免不高,若老师要求过高,亦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生认为作文难写,老师认为作文难教,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怎样搞好中段的作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因此缺乏习作的兴趣。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为什么仍旧不能自由地抒写生活,为什么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影响学生习作快乐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学生不想写;(2)缺习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写;(3)脱离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愿写。  相似文献   

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怕作文”呢?一直以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众所周知.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5.
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大多畏惧作文。“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些,成了某些孩子的口头禅。他们犯愁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写。即使有话又犯愁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担心自己的习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如何减轻孩子的作文心里负担,让孩子扬起习作的风帆快乐起航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6.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怕作文”呢?一直以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众所周知,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要解决“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还要巩固本次习作训练中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成果,之难之艰不言而喻。如何让讲评成为作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创设多重情境,轻松引领评价,快乐体验成功,让讲评充满趣味性;关注个体差异,拓宽评价主体,多元有效参与,让讲评充满人文性”是作文讲评的两大法宝。  相似文献   

9.
作文.尤其在小学阶段.对师生而青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一提作文就头疼.大喊“难写”.苦于“无米下锅”:而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苦于“难教”.这两难境地似乎已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困境.也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高高兴兴学习.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地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写、乐写.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习作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不失为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莹 《教师》2012,(7):86-86
大多数学生一提到作文往往唉声叹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究竟难在哪儿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面对这种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我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中感受如下:  相似文献   

12.
雷青 《青海教育》2014,(7):39-39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在思考:为何有的学生喜欢习作,经常是提笔即写,文笔流畅。相反更多的学生对习作的反应是提起来怕、写起来难呢?我想主要还是大家对习作的认识有偏颇,其根源有二。  相似文献   

13.
教会学生“写准”“写好”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写准”,依托于对文题关键信息点的准确提取;而关键信息点又得依托具体的语言、素材,依靠到点、到位的表述,方能“写好”。学生的习作为何常常言之无物,笼统空泛,素材陈旧呢?假若就此批评学生没有生活的积淀,这不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4.
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思想上仍是重方法,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模式。造成学生习作通篇假话、空话、套话。以至于学生谈文色变,害怕习作,讨厌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不再对习作说难.让学生爱上习作、乐于作文、易于习作呢?  相似文献   

15.
每每提起作文.学生都是心存畏惧。教师也往往感到头疼。尽管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教师的指导可谓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学生的习作却总是干巴巴,毫无生趣,与他们活泼富有朝气的个性极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结果。只有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泉源,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才能把习作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才能消除对习作的畏难心理.唤起对习作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提起笔来,总是觉得笔沉千斤,胸中纵有思绪万千,下笔却只有片言只语,不知道应该如何状物写景、写人叙事,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积累太少,生活积累不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习作的基础,只有语言和生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常言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生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多年来,小学生都是被动作文,“教师要我写,我不得不写”,以致每次作文都是紧锁眉头,备受煎熬,作文写完,如释重负。这种被动的写作,学生的兴趣何在?感情何在?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作文教学困状,真正夯实小学习作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学生作文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能具体明确、文丛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写.这要求充满了对学生心灵发展的关怀.于是,学生在习作中选材不再困难.但习作中仍然出现语言枯燥、叙事过程条理不清、组织能力不强等情况,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没能将自己的心声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朱连清 《广东教育》2006,(11):68-68
灯下.我叹气摇头地批阅着学生那些“套”声依旧、无病呻吟的习作.在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学生“咬着笔头.皱着眉头”艰难写作的场面.我沉思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学生习作的激情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