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它有改良土壤的本领,是农家的好帮手。据科学家统计,如果每亩地里有五万条蚯蚓,每年排泄的蚓粪约有18吨之多。蚓粪含丰富的氮、磷、钾、镁等元素,是一种高效的颗粒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蚯蚓怎样在土壤中不断纵横穿孔、上下翻动土壤呢?要了解这个秘密,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观察实验: 先采集蚯蚓。可在菜园或是农田里肥沃的土壤上浇些稀氨水、盐水或烟草水,蚯蚓就会从土中爬出。蚯蚓怕水,因此,雨后在露出水面的地上翻土,也可采集到蚯蚓。蚯蚓采到后,用水洗净,挑选粗壮无伤的放在洁净的马粪纸上,你可用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就会感觉到蚯蚓身上有  相似文献   

2.
蚯蚓是一种实验材料,需要量大,除了可以用人工饲养法供应外,还可以用简法捕捉。 在潮湿而肥沃的草地、空坪、垃圾场等地方,常能在地面上发现成堆成串的粒状蚯蚓粪,或小小的孔洞,这说明该处有蚯蚓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 在实验前10~20天选择规格较大、去净泥土的蚯蚓若干条放入木桶或盆内,再用碎硬壳纸并拌水至湿润,置于光亮、通气良好处,进行培养(也可长期培养)。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蚯蚓较用泥土培养的具有如下优点:一是体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生物课观察的蚯蚓,通常是到野外挖掘来的.这样容易把蚯蚓切断,不利于长时间保存,也不利于观察.现介绍用诱饵来引诱蚯蚓的采集方法,这样只需在课前1星期或更早些,进行诱聚即可.方法如下:在有许多1~4毫米大小透孔的虫笼之类容器(或在市场上购买铁线网、自制一个容器)中,放入蚯蚓爱吃的饲料(如香蕉皮、厨房下脚料等).将该容器埋没到疏松、潮湿、富含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滤纸接触法和自然土壤法对内蒙古赤峰市周边地区蚯蚓进行染毒,研究了赤峰市周边地区普遍使用的博士1:4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单一试验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引起蚯蚓中毒或死亡,滤纸法48h时博士1:4半致死浓度(LC50)为2.8732g/L.自然土壤法14d时蚯蚓有明显中毒现象,但无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6.
孙玲 《中学生物学》2003,19(4):41-42
在做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实验时,课本中给我们提供的蚯蚓运动的器具是硬纸板和玻璃板。我们是在3月底做这一实验的,当时室外的气温在17℃~19℃之间。实验时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比在硬纸板上运动的速度快,这与理论恰恰相反。我非常疑惑。因为当时有老师听课,所以,我马上与他们聚到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是蚯蚓的体表不够湿润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我认真查阅了现在的教材,对于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课本中只是笼统的一句话:“观察中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没有给出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滤纸接触法和自然土壤法对内蒙古赤峰市周边地区蚯蚓进行染毒,研究了赤峰市周边地区普遍使用的灭蝇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引起蚯蚓中毒或死亡,滤纸法48h时灭蝇胺半致死浓度(LC50)为2.27g/L。自然土壤法14d时蚯蚓有中毒现象,但无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8.
观察蚯蚓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基础实验,该实验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因此,实验开课率较高。对于该实验有几个小问题值得教师注意,如果这几个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实验效果。笔者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出观察蚯蚓实验的几点经验,供同行参考。一、选好采集蚯蚓的地点虽然渔具店有袋装的商品蚯蚓出售,但为了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笔者一般安排学生亲自到自然环境中采集蚯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  相似文献   

9.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栽培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河南省西部,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丰富。该区绣线菊属共有15种(含变种),占全国种数的19.0%。由此介绍了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绣线菊植物的分布种类,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思茅雨量丰富,光照充足,一年四季气候湿润,森林覆盖面积大,孕育了丰富的真菌植物。经采集、调查和鉴定,思茅常见的食用大型真菌植物有36种。  相似文献   

11.
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柔软,圆而长,环节上有刚毛,生活在较湿润的土壤中。蚯蚓最初引起我的关注是夏天妈妈带回来钓鱼用的红蚯蚓。 妈妈将蚯蚓放在一个盛有湿土的木盒中后,把木盒放到冰箱中的冷藏层内。妈妈告诉我,因为天气太热,温度高,当土温达35℃以上,蚯蚓就有热死的危险,而放入冰箱的冷藏层,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选用苏云金杆菌和克螨灵两种生物农药以不同浓度的稀释液于蚯蚓饲养期间进行模拟喷淋试验,观察蚯蚓生长发育.结果表明,采用高效Bt(8000IU/mg)稀释100倍的高浓度对蚯蚓生长有干扰作用,50倍浓度影响了蚯蚓的正常生殖,稀释浓度200倍以上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没有影响;采用克螨灵(0.5%阿维菌素)稀释1000倍和500倍的浓度对蚯蚓生长有干扰作用,100倍浓度抑制蚯蚓生长,稀释浓度1000倍以上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目的:让孩子知道蚯蚓有再生能力(一条蚯蚓分成两段也能成活);培养幼儿做小实验的兴趣。二、实验准备:带幼儿到园地里寻找蚯蚓(从观察蚯蚓的粪便和被蚯蚓钻松了的泥土着手,教会幼儿寻找蚯蚓的方法);通过观察法让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  相似文献   

14.
蚯蚓和蜜蜂     
从前,蚯蚓是有脚的,蜜蜂却没有翅膀。蚯蚓很懒,喜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蜜蜂很勤劳,每天都采集蜂蜜。它们住在一起。善良的蜜蜂每天都要多采集几罐蜂蜜,才能让自己和蚯蚓都吃得饱饱的。可蚯蚓并不感激蜜蜂。冬天来了,蜜蜂辛苦收集的几十罐准备过冬的蜂蜜,被蚯蚓几天就吃光了。蜜蜂拿不出食物  相似文献   

15.
一次,指导老师教小朋友画蚯蚓。论长相,蚯蚓怕是无漂亮可言,但经过老师的描述,表明它们以泥土为食,终日默默耕耘,使土质变得肥沃,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又甜又香的大苹果。孩子们听得入了神,自然对蚯蚓有了好感。于是,他们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把蚯蚓加以美化,红橙黄绿,五彩缤纷。瞧那情景,我想老师一定会夸奖夸奖这些小画家的。然而,她却给孩子们泼了凉水,说全都画错了,蚯蚓是灰褐色的,  相似文献   

16.
在十二生肖里是找不到属蚯蚓的,可是画家李苦禅却说自己是属蚯蚓的。许多人会很纳闷,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蚯蚓丑陋的外表而忽略了它的可贵之处,面对坚硬的泥土它知难而进,从不委曲求全,身体即使断成几截,仍能够顽强生存。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怎么不令人赞叹。在众多人杰中间,有许多是属“蚯蚓”的:开普勒、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  相似文献   

17.
身体被从中切断的蚯蚓会再生吗? 周末,语文老师把这个验证课题交给了我们. 一回到家,我就在院墙边的湿地挖起蚯蚓来.一锄下去,一条条肥嫩的蚯蚓在新翻的土里蠕动着,往泥土里猛钻.我抓了一条壮实而精神的,平放在地上,用事先备好的小刀在它身体中部一划,蚯蚓就分离成了两段.疼痛让它们条件反射般地在地上打着卷乱跳.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两段蚯蚓捡起来,放入玻璃瓶,再取一些湿润的泥土装进去,尽量不让蚯蚓受第二次伤害,然后轻轻把瓶子放在阴暗的屋角,让它们自由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18.
蚯蚓     
这一切肯定不是选择,而是命令、命定,蚯蚓被抛进了地下,是世界上离十八层地狱最近的一种生命.连一只飞在天上微不足道的苍蝇,因为有一对翅膀,也使得蚯蚓不可即甚至还不可望.蚯蚓何尝不想有自己的翅膀,在天上飞翔?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生物》“观察蚯蚓”这一实验中,按教材的要求.把活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并做比较.往往得不出预期的实验结果: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反而比在粗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更快。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纸面过于粗糙和干燥磨擦力过强的干燥纸面会吸去蚯蚓身体上的水分,会对蚯蚓产生粘着力,使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改进的方法是将纸面稍加湿润,以减小粘着力,使蚯蚓能正常运动。2蚯蚓在玻庆板上肌肉易于收缩蚯蚓在玻璃板平面上运动时,刚毛所起的支撑作用不大,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伸缩活动就能…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在我们地区《自然》还要求进行统考,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老师和学生们紧张的学习场面:一份份模拟试卷在老师们的笔下诞生,一个个知识点被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家长们更是积极配合,只要能考高分,孩子们累点苦点都是值得的。到了1999年,统一考试中不再有《自然》这一学科了,许多尴尬之事也就随之而来。有一次,课堂上需要用蚯蚓做实验,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去采集蚯蚓,并在家中饲养一段时间,做好观察记录(我们这里四处均有菜地,采集蚯蚓并不是件难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