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雷鸣  李丽 《新闻世界》2009,(11):122-123
媒介和大众文化在全球商业化运作下正在对传统文化环境和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冲击,文化“精英主义”对此进行一贯地、深刻地批判,让我们陷入文化的悲观情绪中。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和发展,被认为是“民粹主义”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流行的影响,以他们所持乐观的态度为基础,在媒介环境下,依赖媒介通过文化融合重塑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我们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俊强 《新闻世界》2013,(9):292-293
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形成各式各样的媒介文化形态,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媒介文化中得到相应体现。纵观当今媒介文化,精英文化伴随文化领域“重心下移”趋势,走向“失落”,大众文化凸显其绝对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规避大众文化负面效应、协调三种文化的构成比例,已成为当今媒介文化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篮球产业链中,俱乐部、赞助商、常规赛事、季后赛、总决赛媒体和球迷大众等环节缺一不可.大众媒介不仅仅是篮球赛事的展示平台,更是篮球文化的构成要素.20世纪末,美国传播界流行一句话:NBA可以没有乔丹,但不能没有电视.很生动地说明了NBA式的体育文化与媒体的有机联系.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篮球文化是大众文化的分支,而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又互为存在的前提.这应是我们宏观认识篮球与媒体关系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黄君如 《新闻传播》2009,(11):63-64
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控制,必然导致大众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这些视点体现在各种媒介中,更经常以“时尚”的面目出现。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时尚”女性形象的分析.解析大众媒介对于女权、女性主义的观点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划分.对媒介内容中存在的隐性性别歧视现象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6.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8.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浪潮中,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社会效应?究竟大众传播媒介是伴随社会文化发展的“天使”还是“瘟神”?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所谓大众文化,即文化的大众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为一般大众共享,并且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以及群体自愿选择的社会价值标准及其所遵从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一种群体共同文化的表征。大众文化具有的特点是:(1)与精英文化相对,是被一般民众所接受的文化。(2)与大众传播技术——  相似文献   

10.
孙霁 《报刊之友》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常烨  文慧 《新闻前哨》2011,(8):45-47
通过回顾亚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文化与媒介以及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被揭露出来。大众媒介在本质上仍培育着大众文化,亚文化的真正发展需要一种较之大众媒介更为自由开放的媒介,而赛博空间为此提供了难得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还在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方面对亚文化群体具有实在的意义,这使得亚文化得以在其间稳定而彰明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进入大众媒介时代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介的关系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公共知识分子越来越服从于大众媒介主导的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日益成为大众媒介的附庸。新媒介时代既蕴含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新契机,也埋藏着诸多陷阱,对此,公共知识分子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须积极尝试,更须...  相似文献   

13.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形成各式各样的媒介文化形态,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媒介文化中得到相应体现。纵观当今媒介文化,精英文化伴随文化领域"重心下移"趋势,走向"失落",大众文化凸显其绝对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规避大众文化负面效应、协调三种文化的构成比例,已成为当今媒介文化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卢媛 《新闻世界》2014,(12):206-207
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对都市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婚恋观的变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买房”与“结婚”之间的矛盾,来分析和考察大众媒介对都市婚恋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头脑中的文化地图。我们不妨把这本书当作是一部对媒介现状与问题的索引,按照这些索引,我们将会对社会时弊产生更多的深省与反思。从于丹热引发的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争论,到时下艳照门引发的对网络传播道德底线的探讨,都在向我们昭示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与交织,也通过大众媒介平台得以彰显。人们一方面希望精英文化不再专属于精英人群,而能成为雅俗共赏的公众话语;另一方面人们又容易受到星、腥、性的引诱。于是,通俗一不小心,  相似文献   

19.
刘杉 《报刊之友》2012,(10):17-19
媒介中心论助长了传者在文化和信息的霸权意识,信息控制者往往以“启蒙”的面目对知识、文化、信息进行垄断,进行人为地非完整地发布。同时,媒体依据自己的利益而非“真相”本身误读世界、伪造世界、编译世界,从而使“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鸿沟和差异,使活在两类世界里的受众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角色。媒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媒介不以“我即中心”的思维在社会上存在,而只是社会合力的一种,是社会成分的一类。这也要求媒介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社会环境监督的责任、劝服大众的责任、提供多方对话平台的责任、解惑去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介具有的“双重属性”(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决定了媒介定位是一个处在新闻编辑学与媒介营销学相结合地带的新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