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春龙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室主任,从1978年中青报复刊起到如今,他在总编室做夜班编辑已经长达17年。由于他是中青报地道的“夜班元老”以及这许多年来为报纸版面做出的不凡贡献,因而被报社同仁戏称为“第一版面”,前不久荣获首届新闻“百佳”称号。 何春龙做了17年夜班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安心,更难得的是他把编辑好版面当作人生事业追求不懈,总是有一种想在有限的版面上施展自己的创造欲望。他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年已不惑,立定此业不惑。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新闻界,有这样一个人: 25年,8000多个不眠之夜,他伏案灯下。每晚,仅过目的文稿就达10万字之多。那红笔勾划过的稿件,那精心推敲的标题,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 25年,他致力于新闻编辑事业的开拓与探索。无论是稿件的处理还是版面的编排,他都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为同行瞩目的编辑风格; 25年,他似红烛,像园丁,脚踏实地,甘为人梯,致力于编辑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和扶掖了一批中青年编辑。 他,就是我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 一 1978年12月23日晚上,解放日报社夜班编辑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3.
金光闪烁的奖杯,镌刻着他的名字:黄景仁。 凝视着这尊代表着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奖杯,他在想什么? 三十八年披星戴月 黄景仁从事新闻工作40年,先后担任过编辑、时事部副主任、夜编室副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当中,他有过许多机会可以告别“夜猫”生活,可是他都放弃了。“自己能够坚持,就不想把辛苦推给别人。”他如是说。即使今天已近花甲,他仍然不下这条“辛苦线”。这次到北京领韬奋奖,占用了他一个夜班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人获得许多成绩和荣誉的时候.你会称呼他什么?明星?还是“大腕”?庹震把自己叫做“新闻熔炉里一块没烧熟的砖”。 1993年是庹震的丰收年,他的两篇通讯《春天的轨迹》和《同心共度辉煌时》在八届全国人大、政协新闻报道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这年10月5日,他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却回忆起1982年的一段往事。那时,刚从经济系毕业的庹震,还不认识新闻ABC。他写的第一篇稿子就被“枪毙”了。编辑的批语是:“找不到导语,不知所云。”他却不解地问:“什么叫导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他在大量阅读新闻书籍的同时,主动向同行求教。很多老同志和学过  相似文献   

5.
孙志远 《今传媒》2016,(10):143-144
伴随着社会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对新闻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是研究新闻编辑能力重构和相关问题,并且结合现阶段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有效的能力重构方案,以此提升传统意义上新闻编辑能力等工作的实施意义和价值,促使新闻传播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作品问世之前最后一道、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在这道工序里,编辑既担当着遴选和编排新闻的角色,又担当着代表电视新闻媒介初步把关角色。电视新闻编辑的职业角色定位,要求他不仅具备比较高的觉悟和思想水平、认识水平,还要能够精通电视  相似文献   

7.
唐怡 《中国编辑》2008,(3):78-80
1987年,范志民在离休两年后,荣获第一届全国“韬奋出版奖”。面对出版界的最高荣誉,这位面容清癯、衣着朴素的老人激动得声音哽咽,他说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对他来说,做美术编辑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  相似文献   

8.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9.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10.
580多篇刊登在省级以上报刊的新闻作品,20多本新闻作品获奖证书,南京军区新闻报道一等奖、南京军区联勤部新闻报道特等奖……一连串的荣誉,记述着南京军区联勤某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蒋守昌从事新闻工作8年来的不凡业绩。苦心“作为新闻工作者,每一篇稿件都必须事必躬亲,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第一线采写,与基层官兵同甘苦、共患难,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能吸引编辑,打动读者……”这是蒋守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8年来的真实写照。 1993年,当时他在福建省军区海防某团当战士报道员,人民前线报社组织…  相似文献   

11.
30年前,一个风华正茂的中文系学生,在复旦园的柳荫花影下.曾做过一个梦,一个同肖霍洛夫、屠格涅夫、孙犁、马烽、赵树理等等有关的梦,他梦想把日新月异的生活编成故事、写成史诗般的宏作,让我们的后代为我们的时代感到骄傲.但命运的轨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没能走上文坛,却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沿着前辈邹韬奋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的8000多个夜晚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并将枯燥的新闻编辑工作变得更富创造性、更富活力,他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荣誉——中国首届韬奋新闻奖,在这25年日夜颠倒的日子里,他也遗落了他的青春,牺牲了他的许多爱好,淡忘了他在菁菁校园中的那个文学梦.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可是,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重要性,编辑仍然是一种幕后的工作,他的成就是融入事业、集体中的。他的突出的特性不是“成名”,而是一种责任。举例而言:当人们看到或听到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不免要关注一下作者是谁,但绝不会想编辑是谁。反过来,新闻中出了一点差错,人们就会抱怨:“编辑是怎样把关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编辑的把关责任是编辑工作中最为基本的一项职责,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把关保证舆论导向正确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  相似文献   

14.
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是做题。标题是新闻的浓缩与提纯,同时也是版面的眼睛。尤其是夜班时事版编辑,编稿过程中真正需要创造性劳动的主要是做题。一题之立,数晌踌蹰,这在老编的职业生涯里是相当普遍的经历。在新闻业务研究中,标题也是最集中的热门之一,仅正式出版的标题学研究专著,就已有五六种之多。这说明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着学习借鉴标题制作艺术的需要。报纸标题值得编  相似文献   

15.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16.
不一般的工作经历 俗话说一名好的编辑总是经过一段艰苦的记者经历磨练出来的,恰恰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没有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但是他却在编辑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他在编辑的岗位上千了9年,先后从事过体育、社会、经济、国内、国际版的编辑工作。现为要闻中心副主任。他改变了传统时政要闻的报道形式,对重大时事要闻进行策划报道。在做强、做大时政新闻的理念指导下,他从重庆商报的大局观出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7日,北京京西宾馆。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一位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走上主席台,从颁奖人手中接过了这一代表新闻人最高荣誉的奖杯,他就是山西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占鳌,一个对事业满怀挚爱、对受众高度负责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9.
金近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是一位儿童读物的老编辑。他从1935年在上海一家《儿童日报》报馆做助理编辑开始,几十年来,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倾注了不少心血。如今,拿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须发花白的老园丁”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登门拜访了这位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园丁”,请他谈谈做好儿童读物编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编辑思想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编辑队伍已有三个念年头了,在这段不太长的时间里,我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也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辑。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认为,有思想应该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成也因之,败也因之,所以在自己理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工作环境而确立正确的编辑思想,是一名编辑取得成绩的前提。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悟条陈如下。一、确立把职业当作事业的思想这是成为优秀编辑的首要条件。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我接受了八年的中医教育,对中医有极深的感情,想为伟大的中医事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医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一直把振兴中医视为自己的事业和毕生的奋斗目标。进入编辑岗位后则很自然地把编辑中医图书的职业上升到事业的高度。编辑是基本的职业,但我认为若仅仅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以为养家糊口之需的水平,那就谈不上工作的境界了。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当自己决意在编辑岗位为中医事业奋斗的时候,便有了无穷的动力,自己的能动性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策划选题时,首先要考虑这个选题对中医事业有无促进?选择作者时,便不会只奔名头而去,而是要考查他学问的大小,他的作品能为中医事业贡献多少。修改稿件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时能为一句引文的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