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腰≠练腰     
从人体的骨骼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脊椎上有胸肋形成框架保护,下有骨盆稳定控制,唯有腰椎处于中间承上启下,单独连接,因此腰部是人体的薄弱结构,那么强健腰部周围的肌肉并保持它们的平衡与稳定,是我们预防和缓解腰部疲劳及保护腰椎的好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从事体育锻炼,都会伴随着躯干的屈伸与旋转,这些动作都是依靠腰部、腹部肌群骨盆相关肌群的一张一弛,对抗或协同来完成。所以不难理解这样一个理论:想要达到“健腰”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练腰,同样要关注与之关联肌群的平衡。以下动作设计分别从伸展、稳定控制、强化三部分着手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2.
健腰≠练腰     
从人体的骨骼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脊椎上有胸肋形成框架保护,下有骨盆稳定控制,唯有腰椎处于中间承上启下,单独连接,因此腰部是人体的薄弱结构,  相似文献   

3.
少年短跑运动员的髂腰肌力量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髂腰肌的主要作用 髂腰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它由腰大肌和髂肌两部分组成。它的起点是腰大肌在第12胸椎体和上4个腰椎体,髂肌起于髂窝。两肌在髂窝处合成一腱,止于股骨小转子。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屈和外旋;由于它处于人体的总重心处,又是较大的肌群,起到了稳定身体重心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外体育专家通过对优秀短跑运动员下肢摆动阶段功率研究认为,摆动阶段髋关节肌群是主要的发力肌群,而髂腰肌正是该肌群中的核心,对提高步频和步幅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薛成强 《中华武术》2014,(12):55-56
一、核心力量的概述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二、核心力量的作用(一)提高运动员躯干稳定性、增强身体平衡能力身体核心肌群是附着在腰椎一骨盆一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而人体的重心则位于核心肌群所在的部位。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对核心肌群及深层小肌肉进行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躯干的稳定性,增强身体平衡力,进而优化技术动作,提高运动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5.
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髋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它主要受神经支配能力、核心部位肌肉的支撑力量能力和呼吸与运动之间的配合等3方面因素的影响.核心力量不同于传统的力量训练,它更加突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与控制,更加强调小肌群的发展以及大肌群与小肌群之间的协作,更加重视力量与协调和柔韧之间的联系.核心力量是一种刚由康复和健身领域进入竞技运动训练的新型力量素质,在理论研究、训练方法、检测与评定以及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体运动的核心部位是指人,体的中枢环节,主要是腰部(关节)、髋关节。腰部周围的肌群如背肌、下背肌、侧肌、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髋关节周围的肌群如臀大肌、股后群肌,这些肌群就形成了核心部位的肌群。核心部位肌群有着承上启下,连接上下肢、躯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健  刘志平 《体育科学》2012,32(6):33-38
目的:躯干突发失衡是造成腰椎稳定性破坏,引发急性腰肌损伤和腰痛的重要原因。采用躯干突发失衡的研究范式,研究失衡心理预期对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诱发腰椎稳定肌快速反应延时和强度的影响,探讨主观心理预期减少突发减载性失衡状况下腰部肌肉损伤的生理机制。方法:11名健康男性青年受试者,分别在有、无失衡预期的条件下实施左右侧躯干肌肉突发减载性失衡试验,同步检测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sEMG信号,计算上述被检肌肉的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考察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对被检肌肉快速反应强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以及失衡心理预期的生理效应。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条件下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AEMG均显著升高,其中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腰部竖脊肌AEMG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同侧腹外斜肌的反应强度明显大于对侧;失衡心理预期对同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作用趋势,对对侧腰部多裂肌和腹外斜肌的AEMG反应具有明显弱化作用;失衡心理预期能够加快同侧和对侧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腹外斜肌的快速反应延时,其中对侧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延时的作用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躯干突发减载性失衡能够明显激活腰部整体和局部稳定肌的活动,单侧失衡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对侧腰椎多裂肌快速反应延时,弱化腰椎稳定肌的反应强度,在不过度增加腰椎载荷的条件下增强腰椎稳定性,其作用机制与主观心理预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前馈控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腰是由腰椎、椎间盘及神经支配的周围组织构成。其中任何组成部分发生异常,都会产生腰痛。日常生活中造成腰痛的原因很多。如腰肌劳损、外力冲撞、用力时姿势不正确等等。根据腰痛产生的生理机制,逆用力方向减少腰部过度的前屈,使腰关节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原理。防治的方法主要是使腰部的各组成部分得到充分的松弛,增加腹部肌肉,达到伸展背部肌肉和腰椎间的可动性,获得腰椎与骨盆(髋关节)协调机能。如图1—6。  相似文献   

9.
急性腰扭伤多发生在腰骶、骶髂关节两侧骶棘肌,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它所承受的负荷最大,人体的压力及外来的暴力都集中于腰骶部、骶髂关节和两侧骶棘肌上。这样,使周围的软组织、腰肌及腰椎棘上韧带纤维组织撕裂、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从而刺激了肌肉,产生肌痉挛,使腰部不敢活动。症状为伤部局部压痛、痛点固定。临床多认为伤气又伤血,呈气滞血凝型。几年来,我们试用点穴按摩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效率达93%,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病例共3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为18到56岁。病程最短者是伤后1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六大关节之一,它是连接股骨最上端和骨盆的球窝关节。髋关节运动包括六种:屈、伸、内收、外展、旋内和旋外。髋关节是人体最强健的关节,人体能进行的很多种运动,例如走、跑、跳、推等都与髋关节有关。髋关节肌群是速度的最大能量来源,髋关节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髋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因此,了解运动髋关节的主要作用肌肉对于专项成绩的提高和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有重要意义。髋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髋前群的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和髋后群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大腿前群的缝匠肌、股直肌和大腿内侧群的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以及大腿后群的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仰卧起坐的工作原理根据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仰卧起坐动作时,从双手十指交叉贴于脑后,仰卧平躺大腿内收并下肢固定准备,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仰卧起坐动作后再还原至仰卧平躺的准备姿势时,整个过程由躯干屈曲至身体坐起后双肘触膝后还原平躺,身体骨骼肌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涉及到两个部分,分别是腹部核心肌群—腹肌和屈髋肌群。腹肌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屈髋肌包括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腹直肌的作用主要是使身体躯干胸腰椎前屈,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负责躯干侧屈与转体,腹横肌主要是维持和保护躯干的稳定性。当下肢固定时,髂腰肌是负责拉动躯干脊柱和骨盆前屈,另外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主要是起到屈髋带动骨盆前屈,保证仰卧起坐完整动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正>中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对中职运动员的训练来说,要尤其注重提升运动员的身体核心力量,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本文主要探究了核心力量训练在中职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策略及相关问题。1人体核心的含义人体核心指的是人体的躯干,包括脊柱、骨盆和周围肌群。核心肌群的组成包括腹横肌、腹直肌、竖脊肌、股后肌群、臀肌。根据核心肌群的位置,可分为浅层的大肌肉群和深层的小肌肉群。浅层的大肌肉群包括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臀部肌群、竖脊肌。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身体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中却缺少了对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机制和特点.研究认为,人体"核心"的解剖学位置是身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即是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又是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它摒弃了现有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有着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价值。对12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5个月的核心肌群训练。结合螺旋CT、MRI造影技术对患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生理曲线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腰部疼痛感大腿麻木感较参照组有较大明显改善(P<0.01)。实验结论:通过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腰椎间盘周围韧带的牵张力消除肌肉粘连稳定腰椎等积极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止再次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的腰骶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招募筛选NLBP患者71例(NLBP组)及29例无腰痛的健康人群(Con组)。填写问卷评估疼痛程度和腰功能障碍,并分别拍摄矢状面及额状面的X光片,测定腰椎前凸程度和骨盆侧倾程度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①NLBP组腰椎前凸程度与Con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NLBP组与Con组相比骨盆发生明显侧倾(P<0.05);③性别对NLBP患者腰骶结构没有影响;④不同年龄的NLBP患者腰椎结构有发生不同的改变,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相比,腰骶出现了显著的腰曲变直(P<0.05)及骨盆侧倾(P<0.01);⑤症状也会影响NLBP患者的腰椎前凸程度(P<0.05)。研究结论:①骨盆侧倾是NLBP患者的共性,可将该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②不同年龄、性别和症状的NLBP患者进行康复时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张可  刘琳 《中华武术》2010,(9):39-40
短跑的成绩决定于它的步长和步频。在近侧支撑情况下,髂腰肌的收缩,使大腿快速前摆和高抬,不但对步频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提高步幅亦有重要的作用;在远侧支撑的情况下,髂腰肌的收缩使人体的躯干和骨盆快速前移,使身体的重心前移,增大了支撑腿对地面压力的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从而提高了短跑的专项成绩。在我国田径史上以马家军为例,王军霞的腹部回旋肌群明显强于她的师弟师妹们,这表明王军霞在跑步中已经运用了髂腰肌群,所以她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大腿负荷,从而使她跑得更轻松。由此可见,髂腰肌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短跑的力量训练中,必须对髂腰肌进行必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不同坐姿下腰部负荷及竖脊肌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法(包括影像学分析、三维侧力和sEMG肌电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静态力学原理及郑秀媛人体基本参数,对10名男性(年龄21.4±0.69岁,身高172.9±2.72 cm,体重62.9±4.95 kg)进行研究,获得四种不同坐姿下各腰椎节段负荷(肌力矩)和10种坐姿下的腰部竖脊肌肌电图结果.研究表明:不同坐姿下,身体姿势的改变对腰部负荷影响较大,不同坐姿腰部负荷均大于站立位;同一腰椎节段肌力矩因坐姿的变化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放松位大于挺直位,伏案支撑位大于无支撑位;不同的姿势,背部竖脊肌肌电图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其活动强度的变化主要由脊柱前屈的程度决定.因此,建议坐时尽量使脊柱挺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腰痛是成年人常见而多发的一种症状,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患者腰部常被迫处于僵直状态,脊柱腰前凸减少,前厚而后薄的椎间盘这时内压增大,对椎体前方产生楔形压力,尤其是四十岁以上中老年患者,骨质由于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减少,局部营养恶化,脱钙疏松,在此压力下很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故亟需采用腰部功能锻炼。然而患者这时很难接受下肢固定,使骨盆和腰椎进行较大幅度的前俯、后仰、侧屈和扭转等类似“甩腰”动作。我院郭俊卿教授得民间拳师传授一种来自古代  相似文献   

19.
一、核心区及核心稳定性 韩春远等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一文中,根据核心区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身体重心的位置关系,认为,核心是"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形式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具体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并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系统,同时也受呼吸调节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是连结上下肢的纽带,是肢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它的稳定影响着身体运动的整体性.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核心区的关节集群有效产生、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与中心的能力,是在神经、肌肉、骨骼和呼吸四大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控制脊柱和骨盆的稳定姿态,是人体核心区(部位)保持中立位的稳定状态.它为运动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将不同关节肌肉的收缩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使整体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  相似文献   

20.
腰背肌肉也叫做躯干伸肌或脊柱伸肌,是腰背部许多肌肉的总称。由于它在人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从事各项运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其伸脊柱这一机能来说,有背部浅层的斜方肌和背阔肌等等,还有是背部深层的骶棘肌,其中骶棘肌起主要作用。骶棘肌又名竖躯干肌,是腰背肌肉中最为强大的一块肌肉。它从骶骨向上直到头部的枕骨,全部列于棘突线的两侧,填充在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深沟内。骶棘肌以一总的肌腱和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骼嵴后部及腰背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开始分为三条向上行走的肌柱,外侧的叫做骼肋肌,中间的叫做最长肌,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