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光明 《四川教育》2003,(12):19-19
语文兴趣不浓语文教师成天在忙碌些什么?翻烂的课本、教参、试卷,一篇篇被肢解的文章,一次次乏味的考试……真正的语文连影儿都没有。语文教师喜欢语文本天经地义,然而调查情况并非如此。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看过“四大名著”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0%,看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接触者也很少。布鲁纳说:“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怎能让他的学生感到语文的“刺…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还有些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了孤立课文、肢解课文、忽视阅读、题海战术四种误区。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四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宋晓梦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3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日前在上海召开的教学研讨会上.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小学应有不同侧重。顾明远说,语文既是工具又是文化,两者不能偏废。但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掌握好语文工具性和文化性这个度:小学语文课过分重视内容的文化性,不重视字、词、句的学习;中学语文课则普遍把课文分析得太碎,把课文肢解了,分成这个段那个段,找出中心句、关键词,完全用考试的套路来讲课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工具,由于某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绝对认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过分地执著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材内容的育人性、文艺性。因而,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被肢解成为考点罗列的考试演练场所。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  相似文献   

5.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6.
考试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地编制试题有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帮助教师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在命题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命题陷入了“过于烦琐”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教学中“肢解课文”的现象愈演愈烈刘国正先生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见《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偏于技术训练的问题,受到应试的扭曲,更有不良的发展,陷入了误区。”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纠缠于课文内容,作“肢解式”的架空分析,与语文考试命题过于琐碎不无关系。大…  相似文献   

7.
理想中,语文教学因其人文的优势应是让人喜欢的;现实却是,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发挥课文情感因素、审美因素,而代之以对文章肢解过后琐碎的理性分析。模式化的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在小学、初中很喜欢语文,进了高中却越来越讨厌语文,因此,语文课波澜不惊、死气沉沉,学生们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究其原因有: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忽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富有灵性的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使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二是学生进校时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三是当今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的超过语文,无论是考研、出国、还是应聘,没有一样不考英语,而作为母语的语文反而退居其次了。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语文界的专家、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对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效率较低、事倍功半的现状反思之后,一致认为主要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搞清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性质问题不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不明确。但是,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不管怎么花样翻新,有一点却变化不大,那就是在语文课上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要大大多于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感知。一篇课文教师讲过了,学生听过了,书上的内容弄懂了,生字、生词解决了,课也就算上完了。这样一课课地讲下去,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篇文章中所述说的某一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理想中,语文教学因其人文的优势应是让人喜欢的;现实却是,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发挥课文情感因素、审美因素,而代之以对文章肢解过后琐碎的理性分析。模式化的词语识记、段落划分、中心归纳,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个平凡女孩儿,过着平凡的生活。小麦每天蹬自行车去上学,路上没有好景色,一切都很一般。北方的天气是直来直去的,少有容易发生事故的那种气氛。没有事故,所以小麦在路上也没有特别地注意车辆,有时候边骑车边背课文,新来的语文老师喜欢叫人背课文。  相似文献   

12.
聂晓文 《家长》2022,(6):49-51
<正>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略读课文,尽管这些课文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有部分教师对略读课文重视力度不足,导致阅读教学很难发挥出理想效果,所以需要认真对当前阅读课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准确把握问题的前提下,探讨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的策略。随着年级的提升,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才能开展好略读课文教学活动,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阅读课文应该怎样教学并没有正确认识,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认真对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受制于考试,时间久矣。因为考试,“读、写、感、悟”并没有让语文成为学生思维的翅膀,反而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负担。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在学生的心灵间留下怎样的印迹呢?语文应该留给人以怀念。我上中学时,有幸遇到一位“懂语文”的老师,更有幸遇到一个不为单纯考试而学语文的年代。我的语文老师不反对我们看课外书,更不反对我们作文时“信马由缰”地自由发挥。他让我们读愿意读的书,他让我们写愿意写的文,他让我们说自己愿意说的话,而这一切都与考试无关。因为与考试无关,我们的“语文”似乎不在意是不是切题,是不是准确。我们在语…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师导读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读”未能为“写”起到多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并且强调,某某处是考试重点。于是,阅读教学成了习题演练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外,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课文中领略美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参的奴隶,教师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跟着教师转,成了懒于思考的奴隶。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激情和创造性。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美文,就意味着完不成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就我在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看,总的说来对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学生常常说:“鲁迅作品半文半白的,我读不懂。” 为什么效果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有学懂,因而也就不愿意学。可见,能否学懂是愿意不愿意学的前提。本文想侧重谈谈怎样使学生读懂鲁迅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和新教育理念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生活,树立大语文观,进行开放式教学。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急功近利,着眼于考试、考分,日常文本教学肢解成了考纲、考点,课堂上经常谈的是考试秘笈,练的是考试技法,语文课很少去开掘语文价值,更别提滋养心灵、提高人文素养了。因此,学了多年语文,仍不谙人情世故,不懂基本礼仪。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语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的生活就缺少了和谐,缺少了品质。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甚至个别教师会认为教材学而无用,高考试卷中又不会考课文阅读,不如直接进行高考专题复习。笔者认为这是在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明确课文与考点的关系造成的误解。万丈高楼平地起。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在课文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用书对课文进行简单的分析,对教材进行机械的"肢解"。笔者认为,在必修课本教学中应该将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不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使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觉得教师引导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自己不喜欢,所以学生不愿意积极学习语文;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考出好分数让父母开心,或者觉得是为了达到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心态不好造成语文基础很好的学生不需要再继续学习,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我们中学教师,怎样使用语文教材呢?这是我在工作中多次思考的问题。2002年10月,北京大学的袁行霈教授带着高中新教材编写组的几位编辑来人大附中听课后召开了征求新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意见的座谈会。我当时说了几点想法:一是对教材的功能定位问题。教材是给谁看的?是给教师看的吗?是教师以它为中介而传授知识的吗?我看不完全是。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教材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我说教材编写组第一要征求意见的对象是学生,听听他们的反映,听听他们的心声,到底喜欢什么课文,不喜欢什么课文…  相似文献   

20.
姜茏芳 《小学校长》2006,(2):16-16,11
对于语文而言,它不像数学那样,教材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语文就是“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会有所差异,所以,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其教学的目标会有所不同,可以说目标是由每个教师自己制订的,尤其是“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这本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但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盲目性、无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无目标性,以致造成学生语文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来上课也没什么问题。语文课占的时间最多,可收效不容乐观,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语文课的目标问题。在课堂上,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没有想过:给孩子长点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