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速度滑冰是一种计时竞速类项目,对速度的控制与分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数字化冰场正是了解运动员滑跑速度的有效工具。基于AMB系统基础平台,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化冰场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以张虹和于静500 m比赛为实例,详述了该套系统的功能与具体应用方法,表明分析软件已经完成与AMB系统的无缝结合,并将数字化冰场速度动态特征:各区段速度差异、弯道加速率与直道保持率、高速区滑跑长度、高速区滑跑稳定性、高速区降速量分析与个性化比赛模式研究体系以计算机代码的形式加以整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改进训练方法,优化临场指挥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数字化冰场研究与应用模式,充实了速滑运动员滑行速度数据库,为今后完善数字化冰场研究体系及其他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宇航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45-45,47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优秀女子运动员500m速滑的时间特征及时间分配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女子速滑500m成绩的主要因素为0至100m直道的成绩和第2个弯道技术动作的成绩。因此,训练中重点加强运动员起速与加速技术和高速滑跑中的弯道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短道速滑世界优秀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9年12月3~5日在长春举行的短跑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第6站500m、1000m取得名次的11名优秀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用影像测量的方法,测试了弯道弧项段约7m距离内的技术动作,分析了在高速滑跑下滑跑动作的运动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提高速度速度作为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一个方面,是运动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能力(札茨奥尔斯基1970年)。在速滑运动项目中没有田径中100、200公尺这样的短距离项目。然而、速滑项目中的500和1500公尺两项完全取决于完成滑跑动作  相似文献   

7.
速滑     
G862.119 王曼利500m速滑弯道技术分析:Analysis of Wang Manli's technique of 500m apeed skating in curved path[刊,中,A]/金睿,李宇航,桑蔚强(东北师范大学体 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37,40图 4参2(SJ) 速滑//500米//弯道滑行//技术分析//王曼利 从弯道滑行姿势的角度,对我国女子速滑运动员王 曼利在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500m比赛中所表现了的 弯道滑跑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王曼利速滑500m的 弯道滑跑技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试论短道速滑长距离项目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万鹏 《冰雪运动》2006,(6):59-60,63
短道速滑名次的判定是以运动员最终撞线为准的,并非单纯的以滑跑速度决定胜负,在长距离高速滑跑中,除运用习得的技术外,心理素质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从训练动机、意志品质、注意力和心理调控的培养等方面,讨论了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的日常训练中需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短道速滑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均为最大速度的滑跑),是属于最大强度的作功(从30秒至5分钟)。完成滑跑基本上是依靠无氧供能。因此,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应明确地显示出无氧训练的方向。 为了在500、1000、1500m的竞赛中获胜,运动员的腿部肌肉的最大静力力量的发展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必须包括下列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优秀速滑运动员500m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两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于凤桐滑跑内道时速度节奏控制较为合理,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滑跑充分利用弯道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加速,但滑跑外道时在两个弯道表现较差。安伟江外道滑跑除第三直道降速较为明显外,其它段落滑跑较为合理,但内道滑跑时第一弯道未能实现应有加速,影响了整个全程的速度节奏分配;(2)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从本次比赛两次滑跑来看两名运动员稳定性较差;(3)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域,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和出弯道速度节奏,充分利用弯道的力学优势合理加速。当速度节奏控制符合场地力学原理时运动成绩一般表现较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11.
梁林花  蒙猛 《冰雪运动》2010,32(2):1-5,12
对近2届冬奥会中国与韩国速滑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速滑女子500m、1500m实力好于韩国;1000m、3000m和5000m则与韩国相当。男子500m与韩国队存在差距,但不明显;1000m、1500m项目与韩国存在一定差距,5000m、10000m则与韩国存在较大差距。认为训练理念的落后、有氧能力的不足、优秀运动员的伤病是制约我国速度滑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加强训练理念的交流与创新、注重有氧能力的训练、建立完善的科学训练体系、加强运动训练装备的研发等发展策略,为提高我国速度滑冰运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项群理论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均属同一周期性项群项目,有着相近的训练学特征,对于当今冰坛产生的“换项热”进行把控是相关学术工作者应作出的努力方向.由于两项均属于同类周期性项目,训练方法、滑行方式相似,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测试等方法从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供能方面进行入手研究;两个项目不同比赛形式所决定的供能方式在运动训练方面依照项目供能特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全面剖析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供能方式特点,研究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要比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混氧能力更加出色,这也是换项后在1 000 m、1 500 m无氧供能、混合型无氧供能项目更容易“出成绩”的原因之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加出色,建议广大教练员多借鉴一下短道速滑训练中常见的无氧训练方法与手段,尽可能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进而提高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1 000m、1 500m的滑跑成绩.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速滑教学与训练,大都凭经验来安排滑跑段落、练习强度和间歇时间,很少考虑到选用这些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那么,哪些手段对提高500米速滑成绩较为理想呢?这是急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运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实验,试图找出提高500米速滑成绩的最佳手段,为速滑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此研究是《我国速滑短距离项目技战术攻关研究》的学术总结。由于在研究期间出现了对速滑技术具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的新型冰刀,致使该课题完全改变了原来研究方案,重新将研究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年10~12月,该阶段为中国选手使用传统冰刀阶段,发现我国优秀女短选手分别在起跑技术、膝关节蹲屈角度和平刃滑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阶段为1998年1~3月,研究发现,我国选手在应用新冰刀能力方面较冬奥会前8名选手有明显差距,并对中国选手使用传统冰刀技术环节和中外选手使用新冰刀参赛500m比赛的一些技术环节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选手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存在着一些弱点,提出了改进速滑短距离滑跑技术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场测试血乳酸的方法,通过对吉林省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常规陆地专项训练中的血乳酸的测试,结合冰上典型的速度耐力性项目1 500 m滑跑的血乳酸浓度的对比和理论分析,探讨其训练强度的合理性.结果发现,在旨在发展专项速度耐力的陆地专项训练中,运动强度偏低,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这是运动员比赛中出现后程无力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长距离速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全程中的滑跑速度不断变化,有的以相对均匀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增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减速度滑跑。我们从长期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中发现,体力分配恰当与否对长距离速滑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普遍认为,相对匀速的滑跑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分配体力,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取得成绩。但是,这一认识至今仍停留在经验阶段,尚未见到有关长距离滑跑速度均匀性的详细研究,而且也缺少评价  相似文献   

17.
提高弯道滑跑速度是提高速滑成绩的关键。特别是在短跑道速滑中,由于弯道相对长度大,半径小,弯道技术难度高,弯道滑跑速度对提高运动成绩尤为重要。弯道滑跑的中心问题是产生弯道速度所需要的向心力。目前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中,对向心力的讨论倘有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 1、认为弯道滑跑向心力f是人体重量P与冰面对人体的全反力Q的合力(图i,a),因此得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全程速度稳定性与全程各区段速度差分析,指出弯道滑跑速度的加速性质。通过入弯道与出弯道速度对比分析、内弯道与外弯道速度对比分析、第1弯道与第2弯道速度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弯道速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世界优秀女子500m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两名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李相花入第一弯道速度较快,利用弯道加速能力一般,珍妮沃夫有意控制入第一弯道速度,弯道中加速较大,入弯道速度节奏可能是影响弯道加速能力的重要因素;(2)两次滑跑的稳定性是最终决胜的关键性因素,珍妮沃夫两次滑跑成绩稳定性优于李相花;(3)两名运动员保持高速滑行的距离较长,且全程滑跑速度平稳无过大波动起伏;(4)虽然在个别环节速度节奏存在差异,但两名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的总体趋势较一致,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一拼到底"的滑跑策略可能不是一种最佳选择,适当控制进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稍作调整再进行直道加速,可能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速度滑冰是力量耐力项目。速滑运动员在冰面上的高速滑跑,不仅需要很强的维持平衡和保持蹲屈姿势的静力性力量,而且需要很强的“爆发性”展腿蹬冰的动力性力量。在各项距离的全程滑跑中,为了始终保证强而有力的蹬冰,尤其需要高度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滑冰是典型的周期性运动,速滑运动员在任何一项距离的全程滑跑中,左腿和右腿几乎同样地承受着巨大的负荷量,因此必须同样有力量,必须同样具有高度发展的力量耐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速滑运动员(包括优秀速滑选手在内),左、右腿的力量与力量耐力的发展还不均衡的。一腿力量强、一腿力量弱,两腿力量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