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正>版画,是用刻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铜、锌、麻胶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插图使版画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两位大家,郑振铎和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两次在版画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合作前提与基础1.兴趣前提。二人在版画收集、保护及整  相似文献   

2.
潘擎 《兰台世界》2012,(1):71-72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在版画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从复制到创作两个重要阶段,其中,中国版画的复制阶段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在隋唐之际便已经出现.早期的版画目的是为了印刷与出版,画、刻、印三者分工合作,刻者只需按照画者的画稿进行刻版,所以称为复制版画.古代版面最常见的就是木刻,也有非常少数的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古代版画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保玉 《兰台世界》2013,(19):118-119
<正>版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在中国版画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复制和创作两个发展阶段。中国版画的复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早期版画是为了刊刻和印刷的目的而出现的。版画的制作者只需要按照提供的画稿进行刊刻即可,所以当时的版画又被称为复制版画。早期的版画根据不同的刻制材料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于木刻画,同时还存在一些如铜版刻等形式的版画。版  相似文献   

4.
刘洪权 《出版科学》2007,15(3):93-96
《中国旧书业百年》为一部创造性总结中国百年旧书业的宏篇巨制,所写20世纪旧书业历史沿革、地域分布、文人学者与旧书业等内容,填补了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块空白.无论从学术史的个案,还是20世纪学人的群体叙述中,都可以看出,旧书业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学术生态环境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著名学者.郑振铎的古代小说史料学主要体现在小说收藏、版本、目录和校勘出版等四个方面.郑振铎收藏大量小说,特别是小说版画,重视小说版本的学术价值.他考证小说版本,重点探讨小说版本和故事的源流系统,研究的最大特色是将小说文本与小说版画结合.郑振铎重视小说目录学,对小说做提要和著录,介绍版本、版画等.并且郑振铎校勘出版多部小说,并有计划地出版版画.  相似文献   

6.
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略萨全面走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1世纪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略萨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经典作家的行列.略萨2010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使其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由精英化、专业化转向大众化.而中国作家对略萨情有独钟,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都对略萨的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批中国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黄炎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里,考察了国内多个省份和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教育状况,以坚定的信心和坚韧的性格,在20世纪建立了职业教育理论,开展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版画历史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繁荣成长起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需求中,佛教题材版画应运而生,在隋唐宋元乃至更长历史中得到发展。从记载看,中国佛教版画是中国版画史和世界版画史的开篇之作。早期被称作佛教版画的东西,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结构则比较简单,就是把小形的佛与菩萨尊像象章一样按印排列组合的印佛形式,如千佛像。后来发展成对大形尊像和许多尊像组合构成的故事画进行木刻,成为佛版画。版画和印刷术的发展是并蒂莲的关系,中国的印刷术最早,但发明的时间或版画产生的初始时间仍众说纷纭。要寻求佛教版画起源需要追述到隋朝,隋文帝开皇13年诏书中有“度佛遗径,悉令雕版”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茅盾和王蒙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文学实践活动以及他们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官员的多重身份,都与20世纪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而使它们具有了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瞭望>和<半月谈>的创刊拉开了中国时政类期刊发展的序幕,这两本期刊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时政类期刊,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它们紧密关注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给出独立和客观的评论,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又厚重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历史篇章即将翻过去的时候,山东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周鸿、朱汉国教授任总主编的大型史述著作<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下称<纪事本末>).一个世纪,一百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短暂的瞬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却是非同寻常的.20世纪,是中国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民从衰败、屈辱、动荡中奋起抗争,在争取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艰难斗争中曲折前进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寻开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道路,推进现代化,实现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世纪.科学地研究、总结和认识20世纪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不仅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十分有益于人们察古知今,继往开来,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就是<纪事本末>出版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的铜版画融合了中西艺术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8世纪,清代宫廷开始出现大量的做工精良的铜版画,开创了中国版画史上融入欧洲版画制作工艺的先例。清代宫廷铜版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主要体现为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创作的《御制避暑  相似文献   

13.
武大明 《编辑之友》2018,(4):97-102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版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1949年-1966年十七年间出版的一些杂志封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发现这些杂志封面装饰包含有众多艺术形式,其中木刻版画所占比例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版画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其在期刊封面中的应用相当普遍,由此归纳出版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特征、抒情性表达,以及对现代版画形式语言成果的彰显.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将8月17日定为"上海图书馆版画日",并首次以此名义开展了一系列版画展览及普及宣传工作。上海图书馆版画日系列活动包括"一纸繁花——文化名人藏书票展"等3个展览、版画藏书票制作演示、张德宝版画创作研讨会和两场"上图首发"活动,集中向  相似文献   

15.
小田 《出版参考》2006,(1):19-19
藏书票既是一种美化书籍的装饰,又是一种表示书籍所有者的标志。这种图文并茂的微型版画艺术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藏书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刻有拉丁文“EXLIBRIS”字样,意为藏书,另外还需有书主的姓名,一般贴在书的扉页。随着版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藏书票的制作方式也日趋丰富。无论是凹版腐蚀、平版,木刻凸版,还是别的版材,都可制作出精美的藏书票。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美的藏书票成为读书人的珍爱之物。藏书票艺术传入我国也是20世纪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留学海外的中国美术学子相继回国,以油画为主的西洋画创作和教育模式也被引入中国。美术学校和土山湾画馆等机构或工场成为中国20世纪早期传播西方美术、工艺美术创作经验和知识的两个重要载体。他们开展的美术科目教育活动为中国早期设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孙晶 《晋图学刊》2015,(1):71-75
中国古代版画艺术长廊中,清代宫廷内府刊刻的版画作品因其内容丰富,镌刻秀美,保存完整,在中国版画乃至世界版画史占有重要地位。辽宁省图书馆所藏清代内府图书中穿插了大量宫廷版画,整体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于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的观察和处理,有着两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视角,第二种是文化的视角。意识形态的视角,在20世纪的中国有着极为宽阔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理论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一起,组成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馆学是指中国学者在借鉴两方图书馆学思想以及其它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用中国式的、民族化的思维去解释图书馆现象,探索图书馆基本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思想、体系、结论等.前人关于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有不同意见.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依据,包括哲学依据、社会依据和学术内在依据.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分期划分应为:20世纪初-4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今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中平稳前进时期.  相似文献   

20.
徽州刻书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明代以来,便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兴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学、版本学、书史和版画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徽州刻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徽州刻书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且提出新世纪徽州刻书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