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对王维亦官亦隐心态从形成过程、原因、表现三方面作一探析,诗人早期充满儒家积极入全世思想。中年以后却选择了渐渐消沉,原因在于时代、家庭、精神三方面因素。其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浓郁的禅意,正是他化解或逃避内心矛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众多社会现象频繁出现。其中,官员投资工商业而列身"商贾"的亦官亦商现象较为突出与典型,给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政府振兴商务的政策导向;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国人对"商"观念的变化等。研究它、分析它对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其显著特点是"亦此亦彼"性一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具有生产力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教育又与上层建筑相联系,具有上层建筑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亦厂亦校":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高职办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育内涵。本文根据办学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亦厂亦校"的高职办学模式,对它的内涵和特征,如办学的开放性、资源流动的双向性、工学安排的灵活性、校方人员的双重身份以及学生的带薪工作等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具有简单否定属性的“非此即彼”思维源于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战争是这种思维最典型的行为语言 ,换言之 ,明显带有否定性意味的“非此即彼”思维直接体现了你死我活的战争行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 2 1世纪中 ,两败俱伤的战争行为将不再使人们所愿意接受 ,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发生变化 ,即宽容、理性的“亦此亦彼”思维将会取代“非此即彼”思维而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在社会进步发展中也同时逐步减少集团之间的差异 ,并通过各种法律的手段淡化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 ,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快速发展 ,人类共同利益日益重要 ,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态度上就是认同感增强。“亦此亦彼”思维方式势必成为 2 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出盛唐诗坛一片新境界,在这类诗作中,其"写人不见人"的技法更是被运用得非常精妙圆熟.本文试从艺术追求和处世心态两方面对此技法运用的文化成因作以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探索和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然而,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远没有结束.不断创新产学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核心路径,推进"亦厂亦校"式的产学合作,必将使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要实现从"两张皮"到"一体化"的转换,必须破除体制机制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11.
王维在政治仕途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田园山水诗。人生遭际是王维隐逸世界观产生的根源,亦是其隐逸诗独特的审美格调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4.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题诗的评价,后成为历代评价王维诗的重要命题。传播过程中,诗中有画说的内涵发生变化,已非原生态,其中多误读,有片面的深刻。王维诗中有画之诗特指山水诗及部分田园诗,画主要指融入南宗禅意趣的文人写意画,是独特的这一个,不应普泛化理解。诗中有画往往遮蔽了王维其他诗歌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5.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白居易中隐的特质、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隐是中国传统隐逸观念的重大转折,是大、小隐之间的折衷与调和,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道统与政统的矛盾纠葛在中唐社会政治文化作用下的独特产物。中隐随着白居易仕宦生涯的黜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白居易中隐的处世法则与生活哲学对后世文人特别是宋人的出处进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 ,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论语》所记孔子关于仕隐问题的言论有自相矛盾之处,这说明孔子的仕隐现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早年对出仕辅政持理智态度,在经历了种神政治坎坷后,晚年的孔子已不再依据理性原则,而是从“义”的理念出发,去面对“乱世该仕该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