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正进行着一场崭新的思维方式讨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本文梳理了双方争论的现状及核心观点,并为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进行辩护。研究认为,反本质主义思维是基于我国反本质主义教育学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本质主义现”。它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相似文献   

4.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与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那些相互冲突的哲学流派共同信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渐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实体信仰、本质信念或假定、符合论的语言观以及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的后果上。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本质主义,树立新的反本质主义的知识观,走上新的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性框架下的“科学至上主义”情结,导致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教育现实的利益追求与教育学的生活价值追求正在发生矛盾。教育学本身理论的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是教育学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一文在考察所谓的“本质主义”以及相关的教育学研究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因而在“截取”了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的一系列时髦话语的同时,也“背负”了其固有的“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的一系列通病。所谓的“本质主义”及其“严重的历史性后果”是“反本质主义”所赋予和强加的。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否则的话,势必误导现实的教育学研究并进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振东 《教育学报》2005,1(5):18-26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科学化问题,而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是通常议论的研究范式问题,从科学规范并结合我国教育学发展实际来看,还应包括其他一些与教育学研究效度和信度有关的问题。区分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多学科教育研究、承认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存在、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正确认识教育学科学性与有用性的关系、走出“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迷途,以保证我国教育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愈演愈烈。但细读争论双方文本,不难发现在二者表面分歧的背后,正在逐渐形成一系列共识。所以要放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以非本质主义代替反本质主义,走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相互依存,携手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9.
也谈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下的教育学家们意识中有一种后现代情结,反本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反本质主义以其强大的意识流在冲洗着陈腐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给教育学研究以巨大的认识论指向,但由于中国所谓的本质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而是一种伪本质主义,它继承了本质主义最落后的方法论基础,却没有本质主义的根基。所以,我们反应的是教育学本质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本质主义本身,要以一种中介的思维温和地去挽救本质,而不是对本质进行革命,为此要树立教育研究的三大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  相似文献   

10.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是求"真",外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是求"用",这就规定了教育理论研究既应该是求"真"的又应该是求"用"。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教育理论研究实现求"真"与求"用"目标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浅论教育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人们理性认识上思维方式的偏差,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中被人为地割裂。然而教育活动以个体生命的生成转化为指向,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都是教育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不遵从非此则彼的原则。为此,我们要探寻的“教育规律”应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中间”描述。  相似文献   

13.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lost considerable prestige in recent years. The optimism of the 1960's has not been fulfilled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been relegated to a defensive position. If the finding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re to be more intuitively appealing, readily understood, and widely accepted,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should give better atten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needless methodological complexity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nceptual clarity.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is necessity, a minimax principle is suggested in which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should seek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methodological complexity that is necessary to produce a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onceptual clarity  相似文献   

14.
回归与超越:也谈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创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研究原创性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汉语教育学术独立意识的凸现。原创性的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不断地回到我们的教育事情本身,回到基本的教育问题,回到对原典教育理论的解读,从中寻找超越性创造的理论智慧。就当前而言,我们需要更多地面向现代中国,澄明我们自身的问题处境;在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扎根汉语学术土壤,化育深厚的本土情怀;处理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关系,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免于急功近利,建立宽松的教育学术环境,在倡导教育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同时,鼓励踏实的原创性教育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得形而忘意——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察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教育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清理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不同形态的研究路向,即"批判性"研究、移植性研究及教育学科学术的"建设性"研究。这些问题"得形而忘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教育研究的学术认同。反思之,我们应确立中国是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基点、教育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研究的家、是教育学的生命所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构建教育性的评价过程—试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应追求教育性。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基点。目前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教育性主要通过寻求富有教育性的评价结果来实现,而忽视了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设计一个不仅能得出教育性评价结果,而且能使评价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最大限度的教育意义的评价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研机构图书馆在新时期为更好地满足教育科研工作的需求,必须在信息服务功能上进行创新和拓展。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其次是要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机制;再次是要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研究存在着本体神话与科学神话,教育学者因而苦恼于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以及教育实践中隐藏的教育规律的探寻。随着对追寻确定性信念的质疑,教育学研究的固有价值取向日益凸显出与实践的疏离。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之学”.其真正价值在于解释实践而非指导实践。解释力是评价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尺度,而多样性的解释也隐含了不同的价值立场.需要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学者在内的实践者根据实践逻辑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前风险社会与教师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都引发了教师的存在论危机。这种存在论危机的化解,可以以信任为基础来寻求一种新的确定性,从而维护教师的本体性安全。为此,确定性的寻求可以从制度信任的建立与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塑造可信性的教师自我形象、基于"不信任"的反思性选择、教学习性的合理改造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Drawing upon socio-ecological and cri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neoliberal educational reforms throug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ons and enclosure. Neoliberal reforms should be regarded as enclosures because they seek to privatize education for profit accumulation, foreclosing the possibility of education operating as a commons, or a collectiv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mocratic, and ethical social production. However, educational enclosures have subjective dimensions as well.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ere is a raced, classed, and gendered process of educational subjection operating through these enclosures. Although mainstream educational research calls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ecological devastation and econom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quires that educational studies rethink educational collectivit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onstituting common subjects who resist, refuse, or seek to dismantle neoliberal subjection and enclosure and instead produce social life in common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nonhumans an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