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甲与乙,久别偶遇,寒暄数语后,甲问乙:"你孩子学习好吗?"乙答:"不好。"两个字,噎得甲说不出话来。更让甲心碎的是,乙作为微博控,当天就愤愤发微博道:"我终于拉下面子,勇敢地说了‘不好’……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不再关心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可能就不至于这么变态了。"甲揪着我,吐槽吐得气急败坏:"我多有病呀我关心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我连她孩子是男是女都不记得了!我不就是没话  相似文献   

2.
半疯教诲     
<正>甲:"老头儿,你为何把别人的小麦倒入你自己的麻袋里?"乙:"因为我是个半疯的人啊!"甲:"既然是半疯的人,那为何不把自己的小麦倒入别人的麻袋里?"乙:"那我就成了完全的疯子啦!"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4.
为自己喝彩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别人喝彩:球员踢进一个好球,球迷会为他欢呼;演员演了一出好戏,影迷会为他鼓掌;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我的朋友。当你徘徊于成功者荣耀光环之外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为自己喝彩?  相似文献   

5.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可是个自私的母亲。别人看我给小孩记日记,连声赞扬。其实我是因为我对自己4岁前的事情一概懵懂无知,所以我给自己的小孩写日记,免得她到时问我,我无以作答。再说,我记日记的时候.我可以把自己为她所做的一切写进去,等她长大了,白纸黑字为证:你看,我把你养大容易吗? 我还有些自私的地方,实在愧对孩子。譬如,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单位照顾我不必到外地采访。我怕拉新闻部的后腿,就在长沙东奔西跑。采访任务倒是完成了,可孩子快出世了,一照B  相似文献   

6.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但是毕竟人家开了口.自己没有努力不免心中揣踹,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于是就不免在遇到另外朋友的时候唠叨唠叨.  相似文献   

7.
随笔     
电视电影中的英雄,总是不死。独自一人被五大三粗的对手围殴,甚至砍上几刀,血流成河,过两天就光鲜如昨;几层楼跳下来,在地上打个滚,照样活蹦乱跳;即使被枪干了,最多咬紧牙关自己(或由朋友)用刀把枪子儿剜出来。几岁大的孩子看这种东西,我只好在一旁不停地说:“假的!这是假的!”逼着孩子不住地点头。  相似文献   

8.
黄鸣 《报林求索》2012,(9):68-68
<正>很多认识我的人说我不像生意人,更像读书人,这话在这年月听起来颇有"书呆子气"、"不谙世故"、"不通四六"之嫌。自从我痴迷太阳能,为了普及她而误打误撞地跌入商业圈伊始,就被看作商圈另类。皇明最早确立的"生意场无酒论",在山东重义气、酒飘香的商场氛围内独树一帜,不请客送礼,与烟酒绝缘,多少年这样的风格坚持下来,别人也不怪罪我不给面子了,反而无烟无强迫敬酒的方式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效仿。  相似文献   

9.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10.
生命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塔架的笔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之路上喘息着蹒跚前行。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被别人用来发了财,而自己却只能靠边站,甚至只能勉强分得一杯羹?心里不情愿,"有想法,没办法"成为一种无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心理治疗     
做过些心理治疗.这让我时常反思心理治疗是否真地会对别人有些作用.想到此点的原因是我曾经体会到的自己个性上的某些弱点和缺点.改变起来也相当不容易.甚或有些无望。如此.再来堂而皇之地谈给别人,未免有些缺乏廉耻.这让人陷入绝望。在上述意义上,尼采说到“有些人能够拯救他们的朋友”但“却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这一先知性的结论如何能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放自己一马     
朋友是个严谨细腻地人,她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到了苛责的地步。有一次,她为孩子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而内疚地提到"自杀"两个字的时候,"放自己一马"这句话从我  相似文献   

1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6.
有位研究经济学的朋友,打电话跟我说,他要找10个人,在10个地方做诚信实验,问我能不能帮忙。我说可以,但不知道怎么做实验。朋友说很简单,就是在不同的商店买10次东西,每次买东西都付两次钱,看有多少人拒绝第二次付款,然后把结果告诉他就行了。当然,买东西的钱是朋友给的。我先走进一家服装店,给孩子买了一件  相似文献   

17.
一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心头就涌起一种温馨甜蜜的感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源的。我这种感觉的根源大概就是“文学”二字吧。有作家才能有文学。谈到作家,我对“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句舶来品气味很浓的话,颇不怀好感。我自己的灵魂还没有治理好,哪里有本领和闲情逸致去关心别人的灵魂呢? 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什么作家,这样崇高的名称,我担当不起。可是天公偏又作美,或者是偏不作美,让我在中学时就遇上了几位极其优秀的国文教员:教文言文写作的是王昆玉先生、教白话文写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和胡也频先生,于是我就同写作结上了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写点短文,搞  相似文献   

18.
韩美林 《出版参考》2005,(17):31-32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用达尔文的话来讲,这叫"适者生存",只要你说得对,我就能改.不对就笑一笑,别让人失了望.这一写猛一看,我还是个精人,精什么,吃亏上当的也"玩"了不少.我想只要不给别人亏吃、不坑害别人就行了,做人不就是要的这个标准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呀!善可以善,但是不要善得太窝囊,我就是属于窝囊之流的人.黄永玉说:"韩美林说的坏人一定很坏,因为他轻易不给人下结论;他说的好人你千万别相信,才不一定哪!"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不自在地笑一下,因为他说得蛮对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人生的档案里,每个人都存有自己无法向别人告知的一两件事,我的"档案"里就存封着一件让自己深感痛悔的事,我把这件事刻录在了我的心壁上,存入了我人生的档案中.  相似文献   

20.
萧袤的短篇童话集《波波熊的故事》今年出版了。这本近似方形的小儿书一拿来我就一口气读了数章,只觉得我与波波熊似曾相识。也许是自己心理发育迟,"内模仿作用"比别人强烈一点,形象思维退化慢一点,直到中学还是个孩子。后来上大学,现在的大学也是个现代社会,一切纯洁的心灵都会蒙上尘垢--所以我说是似曾相识,而不免还是隔膜,难怪读着读着有点昏花,不为里面的奇思妙想所动,终于还是暂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