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虚实法,又称虚笔或实笔,是我国传统美学上用语。实,就是描物;虚,就是衬托。新闻写作的虚实,是指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要抒写作者的感情、评价。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要以写“实”为主,写“虚”为辅。但是实虚穿插结合,使描述的对象增加实感、增强内容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摘     
怎样处理好新闻写作中的“实”与“虚”?新闻写作要使叙述与议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妇“实”与“虚”的关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文体和写作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新闻写什坚持用事实说话,并不一概刘斥必要的议论。这里所指的o沦,绝不是空谈泛论,更不是废话、套话等。而是从事物的现象概括出来的,又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写好新闻,一般应以实带虚,对实的要求是材料反映观点;对虚的要求是观点统帅材料。实中有虚,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又要反映虚,做到实和虚有机结合,浑为一体。(陈艺园椅)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3.
虚写与实写     
虚实原理广泛应用于审美领域的各个方面,虚实相生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所谓“实”,是指文学家、艺术家塑造的外在的艺术形象,所谓“虚”则是指作者提供的作品中的“实”的部分,间接地提示、暗示或象征所表达的内容。如果说“实”的这部分内容,是引起欣赏者美感的基础,那么“虚”则是作品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要经过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漫画的画面是有限的,要突破画面的有限性,表现时空的无限性,作品不借助虚实相生的方法,很难达到创作的深度和理想追求。 先举古诗作例子。我们读古典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写旅人的辛苦往往…  相似文献   

4.
在对已有关于信息本质及定义的理论学说进行批判性剖析的基础上 ,从“存在”这一哲学本体论范畴角度 ,对信息本质及定义作了新的思考与界定:文章突破了哲学界关于“存在形态”的传统理论 ,提出了将“存在”分为“实在”、“虚在”、“虚实在及实虚在”的新观点 ;并将信息界定在只存在于以生命体为主体方的关系中的“虚实在及实虚在”范畴中 ,认为信息是只对生命体有意义的“虚实在及实虚在”。形象而简单地说 ,信息是游荡于实在与虚在之间的“精灵”。  相似文献   

5.
(一)科目:新回理论与中国蒲口史3、新闻标题制作的虚实关系是泅.标题可实可虚;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b.标题必须是实的K.标题以实为主,以虚为辅。1、“开元杂报”,2、暂行报律风波.3/申报·自由4、新闻真实性原则通常解释为:a.新闻报道不能谈》,4、“新生事件”,5、朱惺公6、新闻批评中的“开、好、弄虚作假巾.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基础,可以适当合理想管”方针,7、“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8、新闻选择,9、象X.新闻报遭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合理想象”,10、便士报.5、新闻评论的要素通常为;a.选题、立意、论证巾.二、论述题(每题16分)…  相似文献   

6.
第八个字名曰“实”。所谓“实”,是指“实在”,从新闻的基本规律讲就是“用事实说话”。写通讯要站得高。还要落得实。周总理早年写《旅欧通信》这篇通讯时,提出个原则——据实直书,这句话说出了通讯手法的特点——直接、实在。通讯反映新闻事实比较详细,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要具体、形象、自由、灵活;其表现手法为“全天候”——记人、叙事、写景、说  相似文献   

7.
虚假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屡禁不止的顽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软性虚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软性虚假,是相对于纯虚假报道而言的,是指作者以发表作品为目的,将生活中某些真实事件和虚假构思相拼接,故意淡化报道事件的虚实界限,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况,使受众对报道的事物产生错误的认可。软性虚假报道则往往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核查起来比  相似文献   

8.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9.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10.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11.
“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这里的“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虚写是旁敲侧击,迂回包抄,是实写的必要补充,并与实写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12.
王志俊 《新闻三昧》2008,(10):24-25
我们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实践中,在掌握了大量素材后,首先要面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也就是首先要确定报道的主题。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事实描述真实新鲜,思想观点健康正确,文字表达生动新颖,可读性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新鲜、正确、新颖的主题。由此可见,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是新闻素材、结构、语言运用、标题制作等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中如何论"虚".有的同志为很困难;也有的同志认为写文章还好论虚,写新闻报道则无法论虚.其实井非如此,我们常说的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也就是论虚.我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当首先考虑到,那些是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是对头的,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就加以表彰;违反这些标准的,就加以批判.通过对于丰富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指出工作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虚",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要靠事实讲话。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因此,事实掌握得越充分、越具体,就越能帮助我们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感人,具有说服力。这方面的道理恐怕是没有人怀疑的。然而,在采访活动中,有许多同志,也包括我在内,却往往对采访到的素材轻易满足,  相似文献   

16.
“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要让新闻“实”起来,深入现场最重要。而现在的“现场报道”也的确越来越多了。但我在想:写了现场,写了具体事, 稿件就实吗?恐怕还不是。怎样认识现场报道的“实”,我还是从几篇稿件的采写说起……大实若虚,扎实的“稿  相似文献   

18.
虚写与实写,在一篇散文中是交替着出现的。着眼于对客观景物的叙事,为实写,源于叙事而侧重于抒情,为虚写。这在手法上是有区别的。可是,叙事之时也揉进了抒情成份,抒情正是由叙事而发出的激情,所以说,虽然手法有区别,经常见到的又是难以严格区分开的。虚实相生的手法,是要将散文写得文情迭宕,活泼多姿。《我歌唱延安》(何其芳)这篇散文,是作者写的30年代末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当作者叙述延安的生活困难时,就虚实手法并用地写道:  相似文献   

19.
报纸理论宣传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项做人的思想教育的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其一是虚和实的关系。报纸上的理论宣传必须“虚实相融,落脚于实”,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针。要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报道的具体而又不同的载体形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近年来新闻报道方式和手段有了不少新的变化和发展,在文体上出现了诸如滚动新闻、视觉新闻、图表新闻、预测新闻、数字新闻等新的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