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理解语言教学法 关于语言教学法,目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说,语言教学法是“语言教学和技巧”;有的说,语言教学法是“教语言和学语言的方法”;还有的说,语言教学法是“语言教材教法”;有的干脆说,教学法就是教育学生的方法等。这些看法显然是曲解了语言教学法,都带有片面性。因为语言教学法不是具  相似文献   

2.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东汉的班超无疑是员猛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就是他夜袭匈奴的故事。他投笔从戎,建功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万里觅封侯”的典故由此而来,后世常用以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陆游就曾以一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向班超致敬,字字泣血地写出了自己壮志未酬、  相似文献   

5.
[案例 1]教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像一下,这个‘∩’可能是什么?”结果在5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0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条彩虹;有的说,这是跳绳;有的说,这是爸爸大笑时的嘴巴;有的说,这是老师弯弯的眉毛……教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去做,要大学生们想像一下“∩”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丝路明珠     
丝路明珠——喀什。汉代为疏勒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73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行军司马,骓守西域。班超带领三十六骑来到疏勒,为重新安定西域、勾通丝路,导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当时,龟兹国王依仗匈奴的势力,背叛汉朝,把疏勒国王杀死,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国王。班超在离兜题所住的疏勒城九十里的地方住下来,先派随从田虑去说降,临走吩咐田虑  相似文献   

7.
论黑格尔“和谐说”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格尔的“和谐说”入手研究了西方美学对和谐美和和谐美理论的追求,从而说明西方古典美学的某些本质特征。同时,也在中西古典美学的比较中,抓住两者在“和谐说”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阐明了中西美学的不同特征和中西美学对和谐美的一致性,说明了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和美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最早的艺术起源说,“摹仿说”的诞生意味着西方文论的真正发端。其流变,包蕴着西方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作者认为,“摹仿说”之所以能在西方文论那纷呈变幻的舞台上“当红主演”达2000年之久,奥秘正在于人本主义精神的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把握“摹仿说”及其演变的基础上,从“摹仿说”产生的哲学基础,摹仿的客体与主体等方面论证其“人本”的特点。同时,对由此引发的中西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差异等问题作一番探讨。旨在引发人们对一种有生命力的文论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库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给汉章帝的奏折中说:“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太平御览》卷八九五记载前秦吕光在讨平西域后上疏符坚说:“惟龟兹据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从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龟兹,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统治龟兹为止,在这一千多年,龟兹一直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晋书·四夷传》记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记载:“拘夷(即龟兹)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象,与寺无异。”此书还具体介绍了龟兹的佛寺与僧尼数目:“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剑蓝(六十僧),剑慕王新蓝(五十僧),  相似文献   

10.
中西美学对文艺社会作用的观点有着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见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便代表着中西方在文艺的社会作用观上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西美学“表现”与“再现”问题,争论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已有的论点大致如下:一、偏重论。较早就有人提出中国古典美学是“表现型”,西方古典美学是“再现型”。后来这种观点又发展为中国偏重“表现”,西方偏重“再现”,从而“意境说”  相似文献   

12.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是指文学艺术的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大于形象本身.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规律.中西文论各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结果可谓殊途同归.过去,人们介绍或申述此说,总是引用西方文论家的说法,好象此说最早来自西方,对我们来说是“进口贷”.但叶嘉莹教授却认为,对这一理论的阐发我国比西方要早.叶教授在评论我国清代词论家周济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说时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尤其在近些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中,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中庸”二字,由‘中庸”而哲学、而政治、而人伦、而安身立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封闭系统.殊不知,古代西方同样奉行“中庸”原则,视“中庸”为美为善.但由于中西双方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庸”原则奉行的社会效果却截然两样.在西方,“中庸”是城邦民主政治的保障,利在全体公民;而在中国,“中庸”是君主们手中的法宝,旨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学,或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叫人困惑、令人苦恼、却又使人感到必须解决而且还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1925年,郭沫若就在他的《文学的本质》一文中兴致勃勃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承认,这个问题是“极纷挐,极难解决的一个”;郭沫若回顾道:“古今东西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不知道有多少种类。有的说是自然的摹仿,有的说是游戏的冲动,有的说是性欲的升华,有的说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是天才的至高精神的表现,有的说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主义上的派别”①。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②,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③;但当代文  相似文献   

16.
“情绪”是郭沫若早期诗学中的关键词,称之为“情绪诗学”不无确当。“自然流露”的审美理想是郭沫若情绪诗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美学思想融会的结果。西方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为“自然流露”提供了直接的营养;而在中国,庄子开创的“自然”传统则是郭沫若“自然流露”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方美术史上徐渭和凡高都可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两人所取得的成就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之大都为后人所称道。翻开美术史我们就会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而从这些相似的经历和艺术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艺术精神的“异质同构”和中西近现代艺术精神的“骤变”,正是这种中西的“异质”和特殊的社会文化造就了这两个中西美术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态度的集中反映,①也是国联干预中日问题的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报告书基本持否定态度,有的说,“这是牺牲中国主权,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东北的计划”。②有的说,西方帝国主义“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东北,而是企图把它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③有的则说,李顿调查团“费时七个月,草成了十几万字的歪曲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哲学基础、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中西移情理论的异同。中西移情理论都认为移情是人之“情”向外界事物的感入与外射,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两者的不同主要是:(1)“情”的内涵不同。西方所谓之“情”主要指人的性格、人的生命、人的整个精神气质;中国之移“情”则主要指情绪、心境。(2)移情方式不同。西方是扩张的自我同化一切,表现为由“我”及“物”的单向流程;中国则是主体与对象平等相待、互为作用的感应与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