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肖献军历史小说《湘妃怨》以历史载籍为基础,通过艺术虚构刻画了二妃作为怨女的形象,具备了了两性情爱的坚贞、家庭和谐的德性、天下的责任等特性,对历史的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超越了历史载籍中主要由男性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的所谓实录现象。小说对二妃显性幸福中隐含着的怨情忧思做了艺术地揭示,较为成功地刻画了蛮荒时代历史可能的一个横切面。  相似文献   

2.
湘妃,名曰娥皇、女英,本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肖献军先生在其对湘妃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湘妃怨》。小说以湘妃与舜帝爱情故事为原型,通过湘妃与舜帝的爱情故事,对湘妃形象进行了再现与重构,展现了一个逐渐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女人被动卷入政治纷争,最终沦落为斗争牺牲品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肖献军博士的长篇历史小说《湘妃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于历代典籍中关于舜与二妃故事的矛盾记载与舜文化研究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均有其独特的思考与解决方法;同时,作品也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离奇曲折,语言典雅优美,能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湘妃与斑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竹一枝千滴泪”。千百年来,湘妃与斑竹的传说,一直作为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苍梧山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传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洞庭湖边听到舜帝去世的消息,“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或说“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斑。”(王象晋《群芳谱》)这是传统的说法。但据九嶷山的传说,娥皇、女英闻讯后,前来九嶷寻找舜帝的下落,她们在丘陵丛中趟出的一条小路,就是今日潇水的河床。两妃追及九嶷,可是“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泪洒道旁竹上,“瘢痕苦雨洗不落”,指纹合血泪留于竹千,“色抱霜花粉黛光”。最后,二妃化做了娥皇,女英两座山峰,仍然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舜帝的英灵。  相似文献   

5.
宫怨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可喜局面,不但创作人数多,而且题材广泛,使得宫怨诗成为唐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宫怨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唐代宫怨诗兴盛,后世学者也不断对此进行研究。明清两代,多以摘句赏析的形式探讨唐代宫怨诗的艺术特点。20世纪以后,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研究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注重分析宫怨诗中宫女的生活状态与生命情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个案研究,如王昌龄宫怨诗研究、昭君诗研究等。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唐代宫怨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忽视了宫怨诗在唐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昭君何怨     
我们在历史中认识的昭君,是备受景仰的人物,历史对她赞颂有加,从未提及她有过什么怨言。而文学中所说的昭君,却总带着浓浓的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矛盾的吗?哪个才是真实的昭君?昭君又有何怨呢? ——题记  相似文献   

8.
宫怨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可喜局面,不但创作人数多,而且题材广泛,使得宫怨诗成为唐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宫怨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文章对六大文献的可信性与纪事特色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雅诗凡105篇,就其内容来分,计有怨刺诗34篇,赞颂诗25篇,宴饮诗13篇,爱情诗13篇,史诗5篇,其它诗15篇(内容各有所述,但同一主题又不足5篇,姑且归为一)。由上统计可知,怨刺诗占了雅诗的三分之一左右。怨刺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如把《诗经》放在历史上来考察,那么,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政治和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怨刺诗。笔者对刺话已作过一些探讨(拙作《二雅刺诗内容深》和《二雅刺诗再探》分别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本文拟对怨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怨诗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1.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视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正统的重要地位.文章在对潇湘意象试作界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相关问卷并对答卷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生命,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黄河怨》是一部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性的声乐作品,是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条件,把握好作品的艺术背景、结构、基调以及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等方面特征,才能完美表达《黄河怨》的主题情节和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3.
宫怨诗易与宫体诗混淆。比较研究发现,宫怨诗兴盛于唐代,创作群体广泛,创作时间跨度长,注重以抒情笔调描写宫人心态,在反映宫人痛苦生活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仕途人生;宫体诗流行于齐梁后期,创作群体相对狭窄,创作时间跨度较短,侧重对女性容貌体态的细致刻画与声律等形式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试论唐代宫怨诗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评论宫怨诗的文章大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着手来分析宫怨诗.本文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从意象这个角度,归纳唐代宫怨诗的常用意象,并具体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昭君怨     
是谁漠视了你动人的微笑是谁冷落了你沉鱼落雁的容颜又是谁将你送到黄沙横飞的塞外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将你柔弱的身躯缩成一个剪影历史记得你的足迹可有谁倾听你的低诉满腔幽思的———《昭君怨》昭君怨@王玲$湖北保康县一中  相似文献   

16.
肖献军《湘妃怨》,团结出版社2014年出版. 对于历史小说的写作与阅读,我总是持敬畏的态度.由于描写对象是历史上或多或少留有痕迹的人物,心理上难免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正史所述的那些事迹和人物评价已经成为固有,在小说中加入自己的创造力虚构描写,要获得读者的认同真的非常之难.尤其是那些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将其逸闻轶事改写成小说那就更难了,因为虚构的小说情节与留存的历史史料难免有冲突.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精心贴切的“虚构”了.  相似文献   

17.
"通读"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读《玉阶怨》、《怨词》、《行宫》三首宫怨小诗,文本资源得到整合,审美视阈得以拓展,不仅开掘了每一个文本的文化、艺术蕴蓄,并且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捕捉到文本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审美的信息,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相似文献   

18.
舜的神话是中国神话中一个大神话系统,在这个大神话系统中有两个著名的女神,就是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关于这两个女神的神话,有复杂的流变史,并以它为轴心,衍生出诸多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和地方古迹,尤其在俗文化中表现有丰富的内容。 关于俄皇和女英的称欧,古人一贯是合二为一,而且称呼颇多,竟然有十多种。一曰湘妃,如唐刘长卿《斑竹》诗云:“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代李涉和释齐已都有同名的《湘妃庙》诗。明代宋俊和李梦阳也有同名的《湘妃怨》诗。二曰二妃,如唐陈羽《湘妃怨》诗云:“二妃怨处云沉沉,二妃哭处泪水深。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唐  相似文献   

19.
"宫怨诗"的写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宫怨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宫怨诗"的作者众多,在诗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的"宫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唐代的"宫怨诗"具有委婉含蓄、以少总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古琴曲代表作之一《湘江怨》为分析对象,对该作品的创作技法与传统曲式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分析中寻找作品的曲式结构规律同时,为古琴的学习与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